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前言 | 第14-26页 |
1 几个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超级杂交稻 | 第14-15页 |
·水稻群体冠层特性 | 第15-16页 |
·作物的辐射利用率 | 第16页 |
2 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特性及其对太阳辐射利用的影响 | 第16-18页 |
·株型 | 第17页 |
·穗型 | 第17页 |
·叶形和叶角 | 第17-18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18页 |
3 基因型(品种)和栽培技术对作物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 第18-20页 |
·基因型(品种)对作物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 第18-19页 |
·播期对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 第19页 |
·氮对作物群体辐射利用率(RUE)的影响 | 第19-20页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5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方案 | 第20页 |
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特性、辐射利用率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 第20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特性、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 第20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冠层特性、辐射利用率及产量的差异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第一章 不同基因型群体冠层特性及辐射利用率差异研究 | 第26-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供试材料 | 第26-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7-28页 |
·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测定 | 第27-28页 |
·群体太阳辐射截获量测定与辐射利用率计算 | 第28页 |
·太阳辐射总量测定 | 第28页 |
·齐穗后群体光呼吸速率测定 | 第28页 |
·齐穗期群体倒三叶叶角及长与宽的测定 | 第28页 |
·测产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差异 | 第28-30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差异 | 第28-30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 第30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收获指数间差异 | 第30-31页 |
·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特性 | 第31-33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叶面积指数及比叶重差异 | 第31-32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齐穗期顶三叶基角与开张角间差异 | 第32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齐穗期顶三叶叶长、宽及叶面积的差异性 | 第32-33页 |
·超级杂交稻群体辐射利用率 | 第33-35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光呼吸速率 | 第33-34页 |
·不同基因型群体太阳辐射截获量和 RUE | 第34-35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5-36页 |
4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特性及太阳辐射利用率影响 | 第40-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42-43页 |
·群体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测定 | 第42页 |
·群体光能截获率测定及辐射利用率计算 | 第42页 |
·太阳辐射总量测定 | 第42-43页 |
·齐穗期倒三叶叶角及长与宽的测定 | 第43页 |
·测产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43-45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播期超级杂交稻群体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及收获指数影响 | 第45-46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收获指数影响 | 第45-46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群体生长速率影响 | 第46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特性影响 | 第46-52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叶面积指数及比叶重的影响 | 第46-48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群体顶三叶叶角影响 | 第48-49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顶三叶长、宽及叶面积影响 | 第49-52页 |
·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光能截获量和辐射利用率影响 | 第52-53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3-54页 |
4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氮肥对超级稻群体冠层特性及辐射利用率的影响 | 第58-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供试材料 | 第58页 |
·试验设计 | 第58-60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60-61页 |
·群体田间株高及冠高的测定 | 第60页 |
·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第60-61页 |
·群体光能截获率测定及辐射利用率计算 | 第61页 |
·太阳辐射总量测定 | 第61页 |
·测产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氮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61-64页 |
·氮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61-64页 |
·超级杂交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页 |
·氮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与收获指数影响 | 第64-67页 |
·氮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收获指数影响 | 第64-66页 |
·氮对超级杂交稻群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冠层特性指标的影响 | 第67-70页 |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冠高的影响 | 第67-68页 |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68-69页 |
·氮肥对超级稻群体比叶重的影响 | 第69-70页 |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群体辐射截获量和辐射利用率影响 | 第70-71页 |
·氮对超级杂交稻群体辐射截获量的影响 | 第70页 |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群体辐射利用率影响 | 第70-7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71-73页 |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特性、干物质积累量与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RUE影响 | 第71-72页 |
·氮肥管理模式对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特性、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RUE影响 | 第72-73页 |
4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主要创新 | 第77-79页 |
1 全文结论 | 第77-78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78-79页 |
缩写符号列表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5页 |
特别申明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