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绪论 | 第16-38页 |
1 葫芦科栝蒌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栝蒌属的特征及其分类 | 第16-17页 |
·分类学研究 | 第17-18页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8-19页 |
·栝蒌子的功效与药理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经济开发价值 | 第20页 |
2 功能性油脂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功能性脂肪酸的组成及分类 | 第20-21页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 第21-22页 |
·降低血脂、降低血压作用 | 第21页 |
·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 第21页 |
·改变血液流变学特性 | 第21页 |
·抗炎、抗自身免疫反应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 第21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1页 |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1-22页 |
·功能性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 第22页 |
·油脂的提取及分离方法 | 第22-23页 |
·压榨法 | 第23页 |
·水蒸气蒸馏法 | 第23页 |
·有机溶剂浸提法 | 第23页 |
·超声波提取法 | 第23页 |
·功能性脂肪酸富集纯化技术研究 | 第23-24页 |
·低温结晶法 | 第23页 |
·尿素包合法 | 第23-24页 |
·分子蒸馏法 | 第24页 |
·吸附分离法 | 第24页 |
·脂肪酶浓缩法 | 第24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精馏法 | 第24页 |
3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概念、原理 | 第24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 | 第24-25页 |
·影响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能力的因素 | 第25-26页 |
·压力的影响 | 第25页 |
·流体流速的影响 | 第25页 |
·溶质的性质 | 第25页 |
·母体对待萃取成分的束缚作用 | 第25页 |
·原料水分含量 | 第25-26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成分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 第26页 |
4 对油脂稳定性的研究 | 第26页 |
·油脂氧化酸败的主要类型 | 第26页 |
·油脂氧化酸败后的危害 | 第26页 |
5 高通量筛选 | 第26-30页 |
·高通量筛选的产生 | 第27页 |
·高通量筛选在药物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PPAR结构 | 第27-29页 |
·以PPAR模型筛选出的药物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页 |
6 立题依据 | 第30-31页 |
·立题依据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8页 |
第一章 超临界 CO_2萃取栝蒌子功能性 | 第38-45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提取与分离路线 | 第38页 |
·酯化方法 | 第38-39页 |
·鉴定方法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超临界CO_2萃取栝蒌子功能性脂类 | 第39-42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1#样品气—质联用 | 第42-44页 |
3 小结 | 第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二章 低温富集栝蒌子功能性脂类的研究 | 第45-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试验仪器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选择溶剂配比 | 第45-46页 |
·选择冷冻温度 | 第46-52页 |
3 小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影响栝蒌子功能性脂类稳定性因素 | 第53-6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4-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试验仪器 | 第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6页 |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 第54-55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的氧化性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的自动氧化试验 | 第56-58页 |
·光线对栝蒌子功能性脂类氧化的影响试验 | 第58-59页 |
·紫外线对栝蒌子功能性脂类氧化的影响试验 | 第59-60页 |
·温度对栝蒌子功能性脂类氧化的影响试验 | 第60-61页 |
3 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化学抗氧化剂对于栝蒌子功能性脂类的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7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7页 |
·试验材料 | 第64页 |
·试验仪器 | 第64-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67页 |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 | 第65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的氧化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65-66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的抗氧化性能试验 | 第66-67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货架寿命的预测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4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的自动氧化试验 | 第67-68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的抗氧化性能试验 | 第68-74页 |
·3种抗氧化剂分别对栝蒌子功能性脂类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复合抗氧化剂对栝蒌子功能性脂类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69-71页 |
·增效剂柠檬酸对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 | 第71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货架期寿命的预测 | 第71-74页 |
3 小结 | 第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体外 | 第76-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试验仪器 | 第78页 |
·试验方法 | 第78-79页 |
·MTS溶液的配制 | 第78页 |
·确定样品的筛选浓度(MTS法) | 第78-79页 |
·筛选模型的试验方法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样品对模型细胞的MTS测试 | 第79-80页 |
·样品对模型的筛选结果 | 第80-82页 |
3 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栝蒌子油微胶囊化研究 | 第84-98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试验材料 | 第84-85页 |
·试验仪器 | 第85页 |
·试验方法 | 第85-86页 |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2#样品的微胶囊化 | 第85-86页 |
2 试验结果 | 第86-95页 |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 第86-87页 |
·微胶囊乳化液配方对包埋率的影响 | 第87-89页 |
·复合壁材配比对包埋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芯材与壁材的比例对包埋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总固形物含量对包埋率的影响 | 第89页 |
·微胶囊配方优化试验 | 第89-91页 |
·微胶囊工艺参数对包埋率的影响 | 第91-94页 |
·均质压力对包埋率的影响 | 第91-92页 |
·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对包埋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喷雾干燥出风温度对包埋率的影响 | 第93-94页 |
·2#样品微胶囊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 第94-95页 |
3 小结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第七章 栝蒌子功能性脂类体内活性研究 | 第98-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试验材料 | 第98页 |
·试验仪器 | 第98页 |
·试验方法 | 第98-99页 |
·试验设计 | 第98-99页 |
·血脂测定 | 第99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0页 |
·2#样品对血脂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 小结 | 第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101-103页 |
展望 | 第103-104页 |
附录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与采稿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