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3、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延安时期 | 第14页 |
(二)人格 | 第14-15页 |
(三)人格教育 | 第15页 |
(四)青年人格教育 | 第15-16页 |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人格教育的背景 | 第16-20页 |
(一)革命历程与斗争形势的必然要求 | 第16-17页 |
(二)军队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17-18页 |
(三)边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现实需求 | 第18-19页 |
(四)造就大批革命青年历史任务的客观需要 | 第19-20页 |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0-25页 |
(一)政治引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 第20-21页 |
(二)思想奠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 第21页 |
(三)情感熏陶,培养民族、人民情怀 | 第21-22页 |
(四)意志磨练,练就艰苦奋斗精神 | 第22-23页 |
(五)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精神境界 | 第23-24页 |
(六)个性培养,彰显革命性与人民性 | 第24-25页 |
四、延安时期党对青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25-34页 |
(一)创办学校进行集中教育 | 第25-26页 |
(二)运用典型进行人格示范教育 | 第26-29页 |
(三)开展整风与大生产运动在实践中进行人格教育 | 第29-30页 |
(四)成立青年组织,领导人格教育 | 第30-31页 |
(五)与工农群众结合,选择好人格教育的道路 | 第31-33页 |
(六)营造良好环境,优化人格教育氛围 | 第33-34页 |
五、延安时期党对青年人格教育的特点 | 第34-36页 |
(一)为革命与战争服务,塑造青年的革命性 | 第34-35页 |
(二)树立劳动模范典型,培养青年的先进性 | 第35页 |
(三)不断创新方法与理论,富于青年人格教育创造性 | 第35-36页 |
六、延安时期党对青年人格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36-44页 |
(一)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高尚人格追求的灵魂 | 第36-37页 |
(二)培育时代精神,民族、人民情感培养是青年人格教育永恒的主题 | 第37-38页 |
(三)弘扬主旋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青年人格教育的核心 | 第38-39页 |
(四)立足社会实践,与工农群众结合是青年人格教育的正确道路 | 第39-40页 |
(五)锤炼顽强意志,是青年人格教育成功的保障 | 第40-42页 |
(六)理论与方法创新,是成功进行人格教育的关键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8页 |
一、参与项目 | 第48页 |
二、发表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