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评估中几个关键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2页 |
1.2.1 国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研究历程 | 第9-10页 |
1.2.2 国内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研究历程 | 第10-11页 |
1.2.3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方法 | 第11-12页 |
1.3 我国现行多层框架房屋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12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1.5.1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5.2 本文各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框架房屋抗震能力的若干影响因素 | 第15-27页 |
2.1 框架房屋的典型构造特点 | 第15页 |
2.2 框架房屋的主要震害特征 | 第15-19页 |
2.2.1 梁、柱产生的常见震害现象 | 第15-17页 |
2.2.2 非结构构件的震害现象 | 第17-18页 |
2.2.3 薄弱楼层的破坏 | 第18-19页 |
2.2.4 楼梯间的破坏 | 第19页 |
2.3 多层框架房屋的震害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2.4 楼层抗力比指数 | 第21-25页 |
2.4.1 地震剪力 | 第21-22页 |
2.4.2 楼层抗震承载力 | 第22-24页 |
2.4.3 抗力比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多层框架抗震性能影响因素修正 | 第27-57页 |
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27-32页 |
3.1.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27-28页 |
3.1.2 框架的建模方法 | 第28-30页 |
3.1.3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30-32页 |
3.2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32-36页 |
3.2.1 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3.2.2 能力谱法 | 第33-34页 |
3.2.3 侧向力分布 | 第34-35页 |
3.2.4 本文选取的侧向力分布 | 第35-36页 |
3.2.5 框架结构破坏状态指标的选取 | 第36页 |
3.3 层数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 第36-44页 |
3.3.1 工况设置 | 第36-37页 |
3.3.2 第一、二、三工况的模态计算 | 第37-40页 |
3.3.3 第一、二、三工况的静力非线性计算 | 第40-44页 |
3.3.4 层数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 第44页 |
3.4 设防烈度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 第44-51页 |
3.4.1 工况设置 | 第44-45页 |
3.4.2 其余工况的模态计算 | 第45-47页 |
3.4.3 其余工况的静力非线性计算 | 第47-50页 |
3.4.4 设防烈度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 第50-51页 |
3.5 对抗力比简化公式的修正 | 第51-54页 |
3.5.1 对重要因素的修正——层数和设防烈度 | 第51-53页 |
3.5.2 对其他影响因素的修正 | 第53-54页 |
3.5.3 最终的抗力比修正公式 | 第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多层框架房屋的算例分析 | 第57-63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57-58页 |
4.2 现行抗震鉴定的方法 | 第58-60页 |
4.2.1 8层框架结构办公室实例 | 第58-60页 |
4.2.2 某地区5层框架结构办公楼工程实例 | 第60页 |
4.3 本文抗震能力简化评价方法 | 第60-62页 |
4.3.1 8层框架结构办公室实例 | 第60-61页 |
4.3.2 某地区5层框架结构办公楼工程实例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总结与归纳 | 第63页 |
5.2 展望与不足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