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燃料电池概述 | 第11-16页 |
|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11页 |
| ·国内外燃料电池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燃料电池分类 | 第14-16页 |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第16-18页 |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CO中毒问题 | 第17-18页 |
|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 第18-23页 |
|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自中毒及抗毒化问题 | 第19-20页 |
|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种类 | 第20-23页 |
| ·PtRu阳极催化剂 | 第23-25页 |
| ·本论文的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 ·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 | 第27页 |
| ·电化学测试条件及方法 | 第27-31页 |
| ·工作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测试装置 | 第27-28页 |
|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 ·电催化剂中Pt的电化学活性面积表征方法 | 第29-30页 |
| ·电催化剂中Pt的质量比活性和本征活性 | 第30-31页 |
| 3 Pt-RuO_xH_y电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8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铂的亚硫酸盐的合成 | 第31-32页 |
| ·碳纳米管的纯化及表面官能团化 | 第32页 |
| ·RuO_xH_y/MWCNTs的制备 | 第32页 |
| ·Pt/MWCNTs及Pt-(RuO_xH_y)_m/MWCNTs电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页 |
| ·MWCNTs的物性表征 | 第32-35页 |
| ·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 ·X射线衍射光谱和热重分析 | 第33-35页 |
| ·Pt-(RuO_xH_y)_m/MWCNTs电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35-41页 |
| ·RuO_xH_y/MWCNTs及Pt-(RuO_xH_y)_m/MWCNTs样品的电化学性质表征 | 第41-52页 |
| ·RuO_xH_y/MWCNTs的电化学性质 | 第41-43页 |
| ·Pt-(RuO_xH_y)_m/MWCNTs电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质 | 第43-52页 |
| ·氢吸脱附曲线和电化学活性面积 | 第43-45页 |
| ·CO电氧化性能 | 第45-47页 |
| ·甲醇电氧化性能 | 第47-52页 |
| ·制备条件对Pt-RuO_xH_y电催化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80页 |
| ·碳纳米管预处理方法的影响 | 第52-59页 |
| ·MWCNTs的预处理方式及其形貌分析 | 第53-55页 |
| ·MWCNTs及其负载的Pt-RuO_xH_y样品的电化学性质 | 第55-59页 |
| ·RuCl_3前体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59-63页 |
| ·RuO_xH_y/MWCNTs干燥温度的影响 | 第63-68页 |
| ·还原处理的影响 | 第68-72页 |
| ·MWCNTs及XC为载体的Pt基催化剂的性能比较 | 第72-80页 |
| ·碳载体及催化剂样品的物理性质表征 | 第72-74页 |
| ·催化剂样品的电化学性质 | 第74-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4 Pt-WO_m及Pt-RuO_xH_y-WO_m电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81-108页 |
|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 ·Pt-WO_m/MWCNTs及Pt-RuO_xH_y-WO_m/MWCNTs样品的制备 | 第82-83页 |
| ·以Na_2WO_4为钨源 | 第82页 |
| ·以金属W为钨源 | 第82-83页 |
| ·以磷钨酸(PW)或硅钨酸(SiW)为钨源 | 第83页 |
| ·Na_2WO_4或金属W为钨源制备的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表征 | 第83-91页 |
| ·Na_2WO_4为钨源制备的样品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83-85页 |
| ·金属W为钨源制备样品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85-86页 |
| ·以钨酸钠和金属钨为钨源制备的Pt基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 | 第86-91页 |
| ·PW或SiW为钨源制备的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表征 | 第91-105页 |
| ·PW或SiW为钨源制备的样品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91-97页 |
| ·PW及SiW为前体制备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 | 第97-105页 |
| ·氢吸脱附曲线和电化学活性面积 | 第97-98页 |
| ·CO电氧化性能 | 第98-100页 |
| ·甲醇电氧化性能 | 第100-105页 |
| ·WC/MWCNTs及WC/XC复合载体制备条件考察 | 第105-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5 Pt-MoO_m及Pt-RuO_xH_y-MoO_m电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8-126页 |
| ·Pt-MoO_m及Pt-RuO_xH_y-MoO_m催化剂样品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 ·Mo_xC/MWCNTs和Mo_xC/XC的制备 | 第108页 |
| ·Pt-MoO_m及Pt-RuO_xH_y-MoO_m样品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 ·Pt-MoO_m及Pt-RuO_xH_y-MoO_m催化剂的物理化学表征 | 第109-112页 |
| ·Pt-MoO_m及Pt-RuO_xH_y-MoO_m催化剂的电化学表征 | 第112-122页 |
| ·氢吸脱附曲线和电化学活性面积 | 第112-114页 |
| ·CO电氧化性质 | 第114-118页 |
| ·甲醇电氧化性质 | 第118-122页 |
| ·Pt、Pt-RuO_xH_y、Pt-MO_m及Pt-RuO_xH_y-MO_m(M=W,Mo)的性能比较 | 第122-125页 |
| ·载体类型(MWCNTs及XC)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 ·助催化剂种类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结论 | 第126-128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