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儿科学论文--新生儿、早产儿疾病论文--早产儿疾病论文

血清UCH-L1、GFAP在早产儿脑损伤中临床意义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4页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第14-26页
    2.1 研究对象第14-15页
        2.1.1 病例选择第14页
        2.1.2 病例分组第14页
        2.1.3 伦理问题第14-15页
    2.2 研究步骤第15-19页
        2.2.1 研究流程图第15-16页
        2.2.2 头颅影像学检查第16页
        2.2.3 WMD、PVH-IVH的诊断及分度第16页
        2.2.4 随访及预后不良判定第16-17页
        2.2.5 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内容第17-19页
        2.2.6 标本采集、保存与检测第19页
    2.3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19-20页
        2.3.1 实验仪器第19页
        2.3.2 实验试剂第19-20页
    2.4 实验方法第20-25页
        2.4.1 ELISA测定UCH-L1、GFAP的原理第20-21页
        2.4.2 血清UCH-L1测定的实验步骤第21-23页
        2.4.3 血清GFAP测定的实验步骤第23-25页
    2.5 统计学分析第25-26页
第三章 结果第26-36页
    3.1 患儿临床资料比较第26页
    3.2 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第26-27页
    3.3 血清UCH-L1浓度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变化特征第27-30页
        3.3.1 无脑损伤组、PVH-IVH组及WMD组血清UCH-L1水平比较第27-28页
        3.3.2 轻度与重度脑损伤早产儿血清UCH-L1水平比较第28-29页
        3.3.3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儿血清UCH-L1水平比较第29-30页
    3.4 血清GFAP浓度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变化特征第30-34页
        3.4.1 无脑损伤组、PVH-IVH组及WMD组血清GFAP水平比较第30-31页
        3.4.2 轻度与重度脑损伤早产儿血清GFAP水平比较第31-33页
        3.4.3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儿血清GFAP水平比较第33-34页
    3.5 血清UCH-L1及GFAP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第34-35页
    3.6 血清UCH-L1及GFAP与患儿神经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第35-36页
第四章 讨论第36-40页
    4.1 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机制第36-37页
    4.2 UCH-L1、GFAP与早产儿脑损伤第37-40页
第五章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6页
综述第46-60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崎病血液流变学变化研究
下一篇:C/EBPα对高氧暴露后AECⅡ分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