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雾天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研究 | 第12-13页 |
1.2.2 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综述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及分析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21-30页 |
2.1 基于设计一致性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2.1.1 一致性评价指标 | 第21页 |
2.1.2 一致性评价标准 | 第21-23页 |
2.1.3 一致性设计流程 | 第23页 |
2.2 基于事故统计的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23-26页 |
2.2.1 相对事故率法 | 第23-24页 |
2.2.2 层次分析法 | 第24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4页 |
2.2.4 神经网络评价法 | 第24-25页 |
2.2.5 基于事故统计的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2.3 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26-29页 |
2.3.1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26页 |
2.3.2 基于判别分析法的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2.3.3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2.3.4 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30-39页 |
3.1 雾天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收集 | 第30-32页 |
3.2 不同能见度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 | 第32-36页 |
3.2.1 不同能见度条件下车速变化特性 | 第32-34页 |
3.2.2 不同能见度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流密度变化特征 | 第34-35页 |
3.2.3 不同能见度条件下高速公路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 | 第35-36页 |
3.3 不同能见度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流模型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和模型 | 第39-53页 |
4.1 雾天高速公路交通流运行状态仿真实验 | 第39-43页 |
4.2 雾天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4.3 交通冲突与交通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9页 |
4.3.1 雾天高速公路交通冲突数变化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4.3.2 非线性回归模型曲线估计 | 第48-49页 |
4.4 雾天高速公路交通冲突数回归模型 | 第49-51页 |
4.5 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状态分类及预警 | 第53-65页 |
5.1 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状态分类方法 | 第53-60页 |
5.1.1 交通安全状态分类 | 第53-55页 |
5.1.2 雾天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判别方法 | 第55-60页 |
5.2 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状态预警系统 | 第60-64页 |
5.2.1 交通流信息采集子系统 | 第61-62页 |
5.2.2 交通安全状态判断子系统 | 第62-63页 |
5.2.3 预警信息发布子系统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实时交通安全评价及预警方法验证 | 第65-71页 |
6.1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6.1.1 交通安全状态分类与预警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第65-69页 |
6.1.2 模型对事故判别的精度和误报率 | 第69页 |
6.2 验证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7.1 总结 | 第71-72页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79页 |
1.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79页 |
2.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
3.发表的专利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