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犯罪防控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0-15页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4页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2章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犯罪概述 | 第18-30页 | 
| 2.1 互联网金融及其特征 | 第18-24页 |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第18页 | 
| 2.1.2 互联网金融形式 | 第18-21页 | 
| 2.1.3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21-23页 | 
| 2.1.4 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 第23-24页 | 
| 2.2 互联网金融犯罪及其特征 | 第24-30页 | 
| 2.2.1 互联网金融犯罪概述 | 第24-25页 | 
| 2.2.2 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类型 | 第25-28页 | 
| 2.2.3 互联网金融犯罪的特点 | 第28-30页 |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犯罪防控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30-35页 | 
| 3.1 我国互联网金融犯罪防控现状 | 第30-31页 | 
| 3.1.1 传统金融业务网上操作监管现状 | 第30-31页 | 
| 3.1.2 网络支付监管现状 | 第31页 | 
| 3.1.3 网络借贷监管现状 | 第31页 | 
| 3.2 我国互联网金融犯罪防控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 3.2.1 监管落后于行业发展速度 | 第31-32页 | 
| 3.2.2 监管主体不明确 | 第32页 | 
| 3.2.3 国内法律法规涵盖面远远不足 | 第32-33页 | 
| 3.2.4 监管政策和措施存在漏洞 | 第33页 | 
| 3.2.5 科技风险监管手段相对落后 | 第33-34页 | 
| 3.2.6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 第34页 | 
| 3.2.7 公民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 | 第34-35页 |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犯罪治理中的博弈分析 | 第35-48页 | 
| 4.1 互联网金融平台与监管部门博弈分析 | 第35-40页 | 
| 4.1.1 博弈假设 | 第35-36页 | 
| 4.1.2 博弈模型 | 第36-37页 | 
| 4.1.3 博弈分析 | 第37-40页 | 
| 4.1.4 博弈结论 | 第40页 | 
| 4.2 互联网金融平台与消费者博弈分析 | 第40-45页 | 
| 4.2.1 博弈假设 | 第40-41页 | 
| 4.2.2 博弈模型 | 第41-43页 | 
| 4.2.3 博弈分析 | 第43-45页 | 
| 4.2.4 博弈结论 | 第45页 | 
| 4.3 互联网金融平台、消费者与监管部门博弈分析 | 第45-48页 | 
| 4.3.1 博弈假设 | 第45-46页 | 
| 4.3.2 博弈模型 | 第46-47页 | 
| 4.3.3 博弈分析 | 第47页 | 
| 4.3.4 博弈结论 | 第47-48页 | 
| 第5章 互联网金融犯罪的防控对策 | 第48-53页 | 
| 5.1 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自我约束 | 第48-49页 | 
| 5.1.1 加强征信制度建设 | 第48页 | 
| 5.1.2 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形成 | 第48-49页 | 
| 5.1.3 加快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建设 | 第49页 | 
| 5.2 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 第49-52页 | 
| 5.2.1 加强组织协调,落实主体责任 | 第49-50页 | 
| 5.2.2 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 第50-51页 | 
| 5.2.3 把握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 | 第51-52页 | 
| 5.3 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 | 第52-53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