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水量实时预报模型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水资源实时预报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第13-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20页 |
第一章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8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6页 |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气候 | 第21-24页 |
·水文 | 第24-26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8-44页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28-32页 |
·构造剥蚀地形(Ⅰ) | 第29-30页 |
·剥蚀地形(Ⅱ) | 第30页 |
·剥蚀堆积地形(Ⅲ) | 第30页 |
·河流堆积地形(Ⅳ) | 第30-32页 |
·海水堆积地形(V) | 第32页 |
·地层岩性 | 第32-39页 |
·前第三纪地层概述 | 第32-33页 |
·第三系地层概述 | 第33页 |
·第四纪地层概述 | 第33-39页 |
·地质构造 | 第39-40页 |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 第40-44页 |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的方法 | 第40-41页 |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44-64页 |
·研究区地下水含水系统 | 第44-51页 |
·研究区主要地下水类型 | 第44页 |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44-50页 |
·咸水区孔隙水 | 第50-51页 |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 第51-55页 |
·地下水的补给 | 第52-53页 |
·地下水的径流 | 第53-54页 |
·地下水的排泄 | 第54-55页 |
·地下水动态类型及特征 | 第55-58页 |
·年内动态变化 | 第55-57页 |
·年际动态变化 | 第57-58页 |
·地下水化学类型及水质时空演化特征 | 第58-64页 |
·地下水主要化学类型 | 第58-61页 |
·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 | 第61-64页 |
第四章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第64-92页 |
·地下水循环条件的定量评价 | 第64-76页 |
·地下水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第64-65页 |
·地下水化学动力学指标获取方法 | 第65-67页 |
·用化学指标表示的达西定律 | 第67-68页 |
·用化学指标表示的地下水年龄t 和实际速度U | 第68-69页 |
·计算参数分区 | 第69-70页 |
·水化学势场特点 | 第70-73页 |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 | 第73-74页 |
·地下水循环条件的定量分析 | 第74-76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 | 第76-81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77-79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79-81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第81-89页 |
·利用GIS 技术进行的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第81-85页 |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的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第85-88页 |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88-89页 |
·可更新能力评价对于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的意义 | 第89-92页 |
第五章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实时评价 | 第92-112页 |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实时评价模型 | 第92-100页 |
·水均衡原理 | 第92页 |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计算 | 第92-100页 |
·地下水可开采量实时评价系统 | 第100-112页 |
·系统基本功能及特点 | 第100-101页 |
·主要模块 | 第101-104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104-112页 |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量实时预报模型 | 第112-136页 |
·地下水准三维数值模型 | 第112-122页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112-113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113-115页 |
·模型长时间序列的识别与验证 | 第115-122页 |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实时预报模型 | 第122-136页 |
·建模方法及步骤 | 第122-124页 |
·实时预报模型标准输入文件 | 第124-129页 |
·系统预报过程演示 | 第129-135页 |
·地下水水量实时预报模型的应用及意义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结论 | 第136-138页 |
·展望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论文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摘要 | 第148-151页 |
ABSTRACT | 第15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