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地下水位动态对地震活动响应关系的研究
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1-26页 |
·深层地下水位对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的研究 | 第11-18页 |
·地震地下水位动态异常及其机理的研究 | 第18-23页 |
·地壳应力场的研究 | 第23-25页 |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本次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6-29页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2章 深层地下水位对各种应力响应的数学模型 | 第29-49页 |
·岩石的应力与应变 | 第29-32页 |
·应力 | 第29-31页 |
·应变 | 第31-32页 |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 第32页 |
·地下水位与应力应变的理论关系 | 第32-35页 |
·孔隙线弹性理论 | 第33-34页 |
·不排水条件下地下水位对应力—应变的响应 | 第34-35页 |
·应力—应变作用下地下水流的运动方程 | 第35页 |
·地下水位对各种应力响应的数学模型 | 第35-49页 |
·地下水位对气压的响应 | 第36-38页 |
·地下水位对固体潮的响应 | 第38-42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43-49页 |
第3章 深层地下水位对非构造应力的响应特征 | 第49-7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9-57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49-5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0-53页 |
·地震构造条件 | 第53-57页 |
·地震地下水位观测井网的基本概况 | 第57-62页 |
·井网建设的一般要求 | 第57页 |
·地震地下水位的观测类型及仪器 | 第57-60页 |
·研究区地震地下水观测井的基本情况 | 第60-62页 |
·地下水位对非构造应力的响应 | 第62-79页 |
·地下水位观测数据的预处理 | 第62页 |
·地下水位气压系数和固体潮系数的计算 | 第62-75页 |
·地下水位对非构造应力的响应规律 | 第75-78页 |
·深层井孔的灵敏性和稳定性 | 第78-79页 |
第4章 深层地下水位对地震的响应特征 | 第79-99页 |
·汶川地震的基本情况 | 第79-84页 |
·地震活动背景 | 第80-82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82-84页 |
·地震地下水位异常响应的判定 | 第84-90页 |
·排除气压和固体潮的影响 | 第85页 |
·地下水位异常信息的识别 | 第85-89页 |
·地震地下水位异常的判定 | 第89-90页 |
·地下水位对汶川地震的响应特征 | 第90-99页 |
·地下水位异常分布的普遍性 | 第90页 |
·地下水位异常形态多样性 | 第90-92页 |
·地下水位异常时间分布的多阶段性 | 第92-94页 |
·地下水位异常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 | 第94-96页 |
·地下水位异常时空分布的迁移性 | 第96-99页 |
第5章 深层地下水位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第99-155页 |
·震前地下水位异常分析 | 第99-116页 |
·震前地下水位中长期异常分析 | 第99-100页 |
·震前地下水位中短期及短期加卸载响应比分析 | 第100-108页 |
·临震地下水位异常分析 | 第108-115页 |
·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同震及震后地下水位异常分析 | 第116-148页 |
·同震及震后地下水位异常规律 | 第116-120页 |
·同震及震后地下水位对近震与远震响应特征比较 | 第120-125页 |
·同震地下水位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 第125-146页 |
·震后地下水位异常与余震的关系 | 第146-148页 |
·同震地下水位反映的地震应力场信息 | 第148-155页 |
·数学方程的建立 | 第148-150页 |
·应力场的反演 | 第150-153页 |
·计算结果的验证 | 第153页 |
·深层地下水位反映的地震应力场信息 | 第153-155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55-159页 |
·结论 | 第155-157页 |
·建议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70-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摘要 | 第172-176页 |
ABSTRACT | 第176-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