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变逻辑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导论 | 第11-20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一) 物质主义路径 | 第14-15页 |
| (二) 认知主义路径 | 第15-17页 |
| (三) 小结 | 第17-18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第一章 体系变化的国内根源:一个分析框架 | 第20-30页 |
|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特色 | 第20-22页 |
|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际金融 | 第22-23页 |
|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 第23-30页 |
| (一) 国内利益结构: 资本-劳动关系 | 第24-25页 |
| (二) 利益整合: 国家的作用 | 第25-26页 |
| (三) 霸权秩序的形成 | 第26-27页 |
| (四)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变逻辑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古典金本位体系——相机型全球金融治理 | 第30-36页 |
| 一、社会生产结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 第30-31页 |
| 二、自由主义国家:国内承诺与国际承诺的统一 | 第31-33页 |
| 三、公私混合参与的相机型全球金融治理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超国家式全球金融治理 | 第36-42页 |
| 一、社会结构变化:工人阶级的崛起 | 第36-37页 |
| 二、福利国家:国内承诺与国际承诺的分化 | 第37-39页 |
| 三、福利国家主导的超国家式全球金融治理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混合型全球金融治理 | 第42-48页 |
| 一、生产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变化 | 第42-44页 |
| 二、新自由主义国家:国内承诺与国际承诺的重合 | 第44-45页 |
| 三、公私混合参与的混合型全球金融治理 | 第45-48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48-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