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工业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动态塑性变形本构建模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材料动态变形本构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材料动态变形力学行为简介及本构建模研究现状第16-26页
        1.2.1 唯象型本构模型第17-20页
        1.2.2 物理型本构模型第20-2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6-29页
第二章 塑性变形本构建模理论基础第29-47页
    2.1 本构关系第29-31页
        2.1.1 应变的影响第29-30页
        2.1.2 温度的影响第30页
        2.1.3 应变率的影响第30-31页
    2.2 金属塑性变形机理第31-40页
        2.2.1 晶体的塑性变形第31-33页
        2.2.2 应变硬化效应第33-35页
        2.2.3 晶体结构缺陷影响第35-36页
        2.2.4 位错动力学理论基础第36-40页
    2.3 Hopkinson杆试验装置与原理第40-47页
        2.3.1 Hopkinson杆试验技术简介第41页
        2.3.2 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试验原理第41-47页
第三章 fcc金属本构建模及其应用第47-55页
    3.1 fcc纳米孪晶金属研究简介第47页
    3.2 fcc纳米孪晶金属动态本构建模第47-51页
        3.2.1 热应力项推导第48-49页
        3.2.2 非热应力项推导第49-51页
    3.3 模型在纳米孪晶铜上的实验验证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5页
第四章 bcc金属本构建模及其应用第55-73页
    4.1 bcc金属的动态本构建模第55-59页
        4.1.1 非热应力项σ_(ath)第56页
        4.1.2 MTS的热应力阈值σ_(th)第56-57页
        4.1.3 热激活因子f(ε,T)第57页
        4.1.4 完整的本构表达式第57-59页
    4.2 模型在高强度低合金钢HSLA-65的应用第59-65页
        4.2.1 HSLA-65及其研究简介第59-60页
        4.2.2 参数确定的优化算法第60-63页
        4.2.3 HSLA-65本构参数确定第63-65页
    4.3 计算结果及模型验证第65-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hcp金属本构建模及实验研究第73-97页
    5.1 hcp金属动态本构建模第73-78页
        5.1.1 低应变率条件下的模型推导第73-75页
        5.1.2 高应变率条件下的模型推导第75-76页
        5.1.3 统一的hcp本构模型第76-78页
    5.2 AZ31工业镁合金研究简介第78页
    5.3 AZ31镁合金动态Hopkinson压杆试验第78-81页
        5.3.1 实验装置与试样准备第78-79页
        5.3.2 试验方案及结果第79-81页
    5.4 AZ31镁合金微观观测实验第81-85页
        5.4.1 不同温度下的微观结构表征第82-83页
        5.4.2 不同应变率下的微观结构表征第83-84页
        5.4.3 不同应变率下的断裂特性分析第84-85页
    5.5 模型计算与实验验证第85-92页
        5.5.1 AZ31镁合金本构参数确定第85-86页
        5.5.2 模型预测及其与实验比较第86-92页
    5.6 模型在工业纯钛CP-Ti上的应用第92-94页
    5.7 本章小结第94-97页
第六章 双相金属基复合材料本构建模及其应用第97-117页
    6.1 双相钨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简介第97-98页
    6.2 双相金属基复合材料本构建模第98-106页
        6.2.1 体分比演化方程第98-104页
        6.2.2 非热应力项中的常体分比第104-105页
        6.2.3 率敏感性的修正项a(T)第105页
        6.2.4 最终本构表达式第105-106页
    6.3 93W-4.9Ni-2.1Fe钨合金本构参数确定第106-108页
        6.3.1 非热应力项中的参数确定第106页
        6.3.2 热应力项中的参数确定第106-108页
    6.4 模型预测结果及其验证第108-115页
    6.5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七章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本构建模及其应用第117-139页
    7.1 金属纳米基复合材料(MMNCs)简介第117-118页
    7.2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变形本构建模第118-124页
        7.2.1 金属基体的塑性本构模型第118-120页
        7.2.2 纳米颗粒的增强效应第120-122页
        7.2.3 MMNCs的最终本构表达式第122-124页
    7.3 纳米颗粒的团簇效应第124-128页
        7.3.1 纳米颗粒团簇尺寸的概率分布第125-126页
        7.3.2 根据团簇效应对颗粒尺寸的修正第126-128页
    7.4 模型在A356/nSiC纳米复合材料上的应用第128-137页
        7.4.1 基体材料本构参数确定第128-130页
        7.4.2 增强项的本构参数确定第130-131页
        7.4.3 MMNCs模型实验验证第131-134页
        7.4.4 MMNCs模型预测结果第134-137页
    7.6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3页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39-140页
    8.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第140-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AKT/ERK通路探讨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基于超声辐射力场的多模微操纵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