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审计失败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审计失败与被审计单位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审计失败与外部环境的研究 | 第13页 |
1.3.4 审计失败的防范对策研究 | 第13-14页 |
1.3.5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16-2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页 |
2.1.2 理性经济人理论 | 第16-17页 |
2.1.3 舞弊三角理论 | 第17页 |
2.2 相关概念及界定 | 第17-20页 |
2.2.1 审计失败和审计再失败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2 审计失败与财务舞弊 | 第18页 |
2.2.3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 | 第18页 |
2.2.4 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 | 第18-20页 |
3 基于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我国审计失败及再失败的统计分析 | 第20-28页 |
3.1 近10 年证监会处罚情况统计 | 第20-22页 |
3.2 处罚情况分析 | 第22-28页 |
3.2.1 处罚数量分析 | 第22-23页 |
3.2.2 处罚方式分析 | 第23-25页 |
3.2.3 处罚力度分析 | 第25-26页 |
3.2.4 多次受罚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 | 第26-28页 |
4 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及再失败案例介绍 | 第28-34页 |
4.1 L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第28-30页 |
4.1.1 基本简介 | 第28页 |
4.1.2 组织机构 | 第28-30页 |
4.2 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及再失败案例回顾 | 第30-34页 |
4.2.1 被审计单位简介 | 第30页 |
4.2.2 审计失败及再失败案例回顾 | 第30-34页 |
5 L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及再失败原因分析 | 第34-42页 |
5.1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方面 | 第34-38页 |
5.1.1 轻率承接审计业务 | 第34-35页 |
5.1.2 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与谨慎 | 第35页 |
5.1.3 未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 | 第35-37页 |
5.1.4 事务所质量控制存在缺陷 | 第37页 |
5.1.5 一体化管理不足 | 第37-38页 |
5.2 被审计单位方面 | 第38-40页 |
5.2.1 管理层财务舞弊 | 第38-39页 |
5.2.2 被审计对象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39-40页 |
5.3 外部环境方面 | 第40-42页 |
5.3.1 审计监管及处罚力度不大 | 第40-41页 |
5.3.2 市场对审计声誉的需求不足 | 第41-42页 |
6 防范审计失败及再失败的对策 | 第42-48页 |
6.1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方面 | 第42-45页 |
6.1.1 谨慎承接审计业务 | 第42页 |
6.1.2 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与谨慎 | 第42-43页 |
6.1.3 设计和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 | 第43-44页 |
6.1.4 加强事务所质量控制 | 第44页 |
6.1.5 加强一体化管理 | 第44-45页 |
6.2 被审计单位方面 | 第45-46页 |
6.2.1 加强内部审计建设 | 第45-46页 |
6.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46页 |
6.3 外部环境方面 | 第46-48页 |
6.3.1 增强审计监管和处罚力度 | 第46-47页 |
6.3.2 培育市场审计声誉需求,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评级机制 | 第47-48页 |
7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第48-5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7.2 局限性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