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山区乡村景观特质、发展模式及规划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35页 |
1.1 我国乡村景观建设的社会背景 | 第12-14页 |
1.2 我国乡村景观建设现状及原因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乡村景观建设研究概况 | 第15-25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9-25页 |
1.4 乡村景观概念界定 | 第25-32页 |
1.4.1 景观 | 第25-27页 |
1.4.2 乡村 | 第27-29页 |
1.4.3 乡村景观 | 第29-31页 |
1.4.4 乡村景观特质 | 第31-32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5页 |
2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第35-45页 |
2.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35-39页 |
2.1.1 鲁中山区乡村的界定 | 第35-36页 |
2.1.2 研究区域的选择及概况 | 第36-3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9-44页 |
2.2.1 基础资料的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2.2.2 景观特质的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2.2.3 发展模式的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2.2.4 规划设计的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3 景观特质研究 | 第45-99页 |
3.1 共性特质 | 第45-75页 |
3.1.1 格局形态景观 | 第45-47页 |
3.1.2 民居景观 | 第47-55页 |
3.1.3 院落空间 | 第55-57页 |
3.1.4 院门景观 | 第57-60页 |
3.1.5 街巷景观 | 第60-62页 |
3.1.6 集会文化空间 | 第62-65页 |
3.1.7 精神文化景观 | 第65-67页 |
3.1.8 经济生产景观 | 第67-69页 |
3.1.9 自然生境景观 | 第69-73页 |
3.1.10 共性特质小结 | 第73-75页 |
3.2 个性特质 | 第75-99页 |
3.2.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76-78页 |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8-79页 |
3.2.3 评分标准的赋值 | 第79-83页 |
3.2.4 特质评价的计算 | 第83页 |
3.2.5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83-84页 |
3.2.6 特质评价的结果 | 第84-96页 |
3.2.7 特质评价的规律 | 第96-98页 |
3.2.8 个性特质小结 | 第98-99页 |
4 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研究 | 第99-124页 |
4.1 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 | 第99-115页 |
4.1.1 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99-101页 |
4.1.2 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内容特征 | 第101-107页 |
4.1.3 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服务人群 | 第107-110页 |
4.1.4 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实施路线 | 第110-115页 |
4.2 发展模式的类型研究 | 第115-124页 |
4.2.1 艺术表达型乡村景观 | 第115-117页 |
4.2.2 居住民宿型乡村景观 | 第117-118页 |
4.2.3 种植观光型乡村景观 | 第118-120页 |
4.2.4 文化感知型乡村景观 | 第120-122页 |
4.2.5 生态康养型乡村景观 | 第122-124页 |
5 规划设计研究 | 第124-162页 |
5.1 群体规划 | 第124-139页 |
5.1.1 规划依据 | 第124-127页 |
5.1.2 规划构思 | 第127-129页 |
5.1.3 规划布局 | 第129-132页 |
5.1.4 基础设施规划 | 第132-135页 |
5.1.5 民居建筑改造 | 第135-137页 |
5.1.6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 | 第137-138页 |
5.1.7 林相修复 | 第138-139页 |
5.2 个体规划与设计 | 第139-150页 |
5.2.1 规划构思 | 第139-140页 |
5.2.2 功能分区 | 第140页 |
5.2.3 规划措施 | 第140-141页 |
5.2.4 景观结构 | 第141-142页 |
5.2.5 专项规划 | 第142-144页 |
5.2.6 节点设计 | 第144-150页 |
5.3 设计方法 | 第150-162页 |
5.3.1 视线的运用 | 第150-153页 |
5.3.2 材质的融合 | 第153-157页 |
5.3.3 形式和功能的拓展 | 第157-162页 |
6 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162-1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62-164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64页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5页 |
附录 | 第175-209页 |
致谢 | 第209-2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