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 | 第17-27页 |
1.1.1 形态及生长响应 | 第18-20页 |
1.1.2 生理响应 | 第20-23页 |
1.1.3 转录水平响应 | 第23-27页 |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27-28页 |
1.3 马尾松抗旱及分子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9-33页 |
1.4.1 立题依据 | 第29-30页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2章 基于issr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及遗传背景一致性检测 | 第33-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1.2 dna提取 | 第33页 |
2.1.3 pcr扩增与检测 | 第33-34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2.2.1 issr引物的扩增片段 | 第34-36页 |
2.2.2 马尾松遗传多样性 | 第36页 |
2.2.3 马尾松遗传分化 | 第36-37页 |
2.2.4 马尾松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关系 | 第37-38页 |
2.2.5 遗传背景一致性检测 | 第38页 |
2.3 讨论 | 第38-41页 |
2.3.1 遗传多样性 | 第38-39页 |
2.3.2 遗传结构 | 第39-40页 |
2.3.3 遗传距离 | 第40页 |
2.3.4 遗传背景一致性的意义 | 第40-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基于干旱胁迫生长及生理响应的抗旱种质筛选 | 第42-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3.1.3 指标测定 | 第43-44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3.2.1 马尾松生长指标 | 第44-47页 |
3.2.2 马尾松生理指标 | 第47-49页 |
3.2.3 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49-51页 |
3.3 讨论 | 第51-53页 |
3.3.1 马尾松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及抗旱性评价 | 第51-52页 |
3.3.2 马尾松抗旱性与遗传特性的关系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抗旱种质对干旱胁迫的生化响应 | 第54-7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4.1.3 指标测定 | 第54-55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4.2.1 形态变化 | 第56页 |
4.2.2 光合作用影响 | 第56-58页 |
4.2.3 生理指标变化 | 第58-59页 |
4.2.4 内源激素变化 | 第59-62页 |
4.2.5 干旱胁迫下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 第62-64页 |
4.2.6 干旱胁迫苗木各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64-65页 |
4.3 讨论 | 第65-69页 |
4.3.1 马尾松对干旱胁迫生化响应的关键点 | 第65-66页 |
4.3.2 光合特性响应 | 第66-67页 |
4.3.3 生理生化响应 | 第67页 |
4.3.4 内源激素响应 | 第67-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抗旱种质干旱胁迫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70-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4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70-7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6页 |
5.2.1 总rna质量检测 | 第74页 |
5.2.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结果 | 第74-75页 |
5.2.3 rna-seq拼接组装 | 第75-76页 |
5.2.4 unigene功能注释及分类 | 第76-82页 |
5.2.5 蛋白编码序列预测 | 第82页 |
5.2.6 转录因子 | 第82-83页 |
5.2.7 马尾松转录组ssr特性 | 第83-86页 |
5.3 讨论 | 第86-88页 |
5.3.1 unigene功能注释及分类 | 第86-87页 |
5.3.2 ssr特性 | 第87-88页 |
5.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抗旱种质干旱胁迫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 第89-116页 |
6.1 材料与方法(详见5.1) | 第89页 |
6.2 转录组分析方法 | 第89-93页 |
6.2.1 基因表达量计算 | 第89页 |
6.2.2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89页 |
6.2.3 差异基因维恩图 | 第89页 |
6.2.4 差异表达模式分析 | 第89-90页 |
6.2.5 go富集分析 | 第90页 |
6.2.6 kegg富集分析 | 第90页 |
6.2.7 qrt-pcr验证 | 第90-9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3-113页 |
6.3.1 差异表达基因 | 第93-94页 |
6.3.2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 | 第94-96页 |
6.3.3 差异基因表达谱 | 第96-97页 |
6.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第97-100页 |
6.3.5 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kegg代谢途径分析 | 第100-103页 |
6.3.6 转录因子 | 第103-109页 |
6.3.7 qrt-pcr验证 | 第109-113页 |
6.4 讨论 | 第113-115页 |
6.4.1 基因差异表达 | 第113页 |
6.4.2 基因富集分析 | 第113-114页 |
6.4.3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114-115页 |
6.5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7章 马尾松抗旱种质应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 | 第116-134页 |
7.1 重要代谢通路及干旱关键基因响应 | 第116-126页 |
7.1.1 轻度干旱植物转录因子的应激反应 | 第116-117页 |
7.1.2 轻度干旱植物昼夜节律的变化响应 | 第117-118页 |
7.1.3 轻度干旱植物生长激素信号转导 | 第118页 |
7.1.4 轻度干旱植物-病原互作的防御响应 | 第118-121页 |
7.1.5 轻、中度干旱植物aba信号转导通路 | 第121-122页 |
7.1.6 中、重度干旱植物过氧化清除保护机制 | 第122-123页 |
7.1.7 整个干旱胁迫期植物渗透调节的抵御反应 | 第123-124页 |
7.1.8 整个干旱胁迫期植物的光合响应 | 第124-126页 |
7.2 马尾松应答干旱的分子机制 | 第126-130页 |
7.3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7.3.1 结论 | 第130-132页 |
7.3.2 创新 | 第132页 |
7.3.3 展望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9页 |
附表 | 第149-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附录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