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种植结构调整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基于模型的种植结构调整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黑龙江省概况 | 第20-35页 |
2.1 黑龙江省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2.1.1 研究区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20-21页 |
2.1.2 黑龙江省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页 |
2.2 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2.3 黑龙江省2015年农业生产状况 | 第22-35页 |
2.3.1 农业基础状况 | 第22-23页 |
2.3.2 农业投入水平 | 第23-25页 |
2.3.3 黑龙江省农业产出水平 | 第25-32页 |
2.3.4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水平 | 第32-35页 |
第三章 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35-39页 |
3.1 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存在问题 | 第35-37页 |
3.1.1 不重视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管理 | 第35页 |
3.1.2 轻视对新农作物品种的创新及研发 | 第35-36页 |
3.1.3 缺乏市场导向的洞察力 | 第36页 |
3.1.4 缺乏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 | 第36页 |
3.1.5 农户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远的规划 | 第36页 |
3.1.6 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 第36-37页 |
3.2 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3.2.1 环境承载力大小 | 第37页 |
3.2.2 农户的主观决策 | 第37-38页 |
3.2.3 效益因素 | 第38页 |
3.2.4 市场因素 | 第38页 |
3.2.5 政策因素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多目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模型构建 | 第39-45页 |
4.1 多目标优化相关理论 | 第39-42页 |
4.1.1 多目标优化概述 | 第39-41页 |
4.1.2 多目标模糊折中算法 | 第41-42页 |
4.2 目标函数的构建 | 第42-43页 |
4.2.1 经济效益目标函数 | 第42-43页 |
4.2.2 节水效益目标 | 第43页 |
4.2.3 生态效益目标 | 第43页 |
4.3 约束条件的构建 | 第43-44页 |
4.3.1 总面积约束 | 第43页 |
4.3.2 水资源总量 | 第43-44页 |
4.3.3 粮食要求约束 | 第44页 |
4.3.4 其他约束条件 | 第44页 |
4.4 Mat LAB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黑龙江省多目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 | 第45-59页 |
5.1 模型数据的收集与计算 | 第45-54页 |
5.1.1 耕地面积 | 第45页 |
5.1.2 作物需水量 | 第45-51页 |
5.1.3 生态效益指标选取 | 第51页 |
5.1.4 五种粮食人均年需求量 | 第51-52页 |
5.1.5 2015年五种作物种植面积 | 第52页 |
5.1.6 黑龙江省各地级市作物单产 | 第52-53页 |
5.1.7 黑龙江省水资源概况 | 第53-54页 |
5.1.8 黑龙江省五种农作物平均售价及成本 | 第54页 |
5.2 多目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结果 | 第54-59页 |
5.2.1 综合效益目标下作物种植面积 | 第54-56页 |
5.2.2 综合效益目标下面积与现状对比 | 第56-57页 |
5.2.3 综合效益目标下各地级市效益产值 | 第57页 |
5.2.4 综合效益目标下产值与现状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4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意见 | 第60-63页 |
6.2.1 种植结构调整意见 | 第60-62页 |
6.2.2 种植结构调整方向 | 第62-63页 |
6.3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74-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