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烟草病虫害论文

宜川烟区Q型烟粉虱发生规律及绿色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8页
    1.1 烟粉虱概况第12-17页
        1.1.1 烟粉虱的名称及生物型第12页
        1.1.2 起源与分布第12-14页
        1.1.3 烟粉虱的寄主范围与危害特征第14-15页
        1.1.4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第15页
        1.1.5 烟粉虱的防治技术第15-17页
    1.2 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宜川烟区Q型烟粉虱生物型鉴定第18-22页
    2.1 试验材料第18页
    2.2 试验方法第18-19页
        2.2.1 单头烟粉虱DNA的提取第18页
        2.2.2 PCR反应条件第18页
        2.2.3 琼脂糖电泳及PCR产物送样测序第18页
        2.2.4 序列分析第18-1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9-21页
        2.3.1 mtDNA COl基因PCR产物扩增检测结果第19页
        2.3.2 生物型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的制作结果第19-21页
    2.4 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宜川烟区Q型烟粉虱越冬、迁移规律研究第22-25页
    3.1 调查方法第2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2-24页
    3.3 小结第24-25页
第四章 宜川烟区主要气象因子对Q型烟粉虱的发生量的影响研究第25-33页
    4.1 试验材料第25页
    4.2 试验方法第2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25-30页
        4.3.1 筛选预测因子第25-27页
        4.3.2 构建关系矩阵第27-28页
        4.3.3 构建模糊矩阵第28-30页
    4.4 结果应用第30-32页
        4.4.1 验证方法第30-31页
        4.4.2 预报检验第31页
        4.4.3 实际应用第31-32页
    4.5 小结第32-33页
第五章 宜川烟区Q型烟粉虱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第33-39页
    5.1 试验材料第33页
        5.1.1 供试植物和虫源第33页
    5.2 试验方法第33-35页
        5.2.1 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第33页
        5.2.2 分析方法第33-3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35-37页
        5.3.1 烟田Q型烟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第35页
        5.3.2 存活曲线分析第35-36页
        5.3.3 Q型烟粉虱自然种群的关键虫期分析第36页
        5.3.4 重要因子分析第36-37页
        5.3.5 种群趋势指数的分析第37页
    5.4 小结第37-39页
第六章 宜川烟区Q型烟粉虱的空间分布和垂直分布研究第39-46页
    6.1 调查方法第39-40页
        6.1.1 Q型烟粉虱空间分布调查方法第39页
        6.1.2 数据处理第39-40页
        6.1.3 Q型烟粉虱垂直分布调查方法第40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6.2.1 Q型烟粉虱空间分布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6.2.2 Q型烟粉虱烟区空间分布型第41-43页
        6.2.3 空间分布型的聚集因素分析第43-44页
        6.2.4 垂直分布的结果与分析第44页
    6.3 小结第44-46页
第七章 宜川烟区Q型烟粉虱的防治措施研究第46-50页
    7.1 试验药品第46页
    7.2 试验方法第46-47页
        7.2.1 试验方法第46页
        7.2.2 施药方法第46页
        7.2.3 调查方法第46页
        7.2.4 防治效果计算第46-47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47-49页
    7.4 小结第49-5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8.1 结论第50-51页
    8.2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1页
附件Ⅰ:试验试剂第61-62页
附件Ⅱ:试验仪器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高原修复区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以吴起为例
下一篇: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