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1-22页 |
主要缩写表 | 第22-23页 |
1 绪论 | 第23-4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3-24页 |
1.2 均相芬顿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2.1 均相芬顿技术 | 第24-26页 |
1.2.2 均相类芬顿技术 | 第26-27页 |
1.3 非均相类芬顿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第27-35页 |
1.3.1 非均相类芬顿催化机理 | 第27-28页 |
1.3.2 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 | 第28-30页 |
1.3.3 提高铁基催化剂催化效率 | 第30-35页 |
1.4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及其在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35-43页 |
1.4.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组成 | 第36-38页 |
1.4.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 第38页 |
1.4.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在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38-43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43-46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43-44页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4-45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2 铁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催化类芬顿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46-70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7-51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2.2.2 铁基MOFs的制备 | 第48-49页 |
2.2.3 Fe基MOFs的表征 | 第49-50页 |
2.2.4 Fe基MOFs催化性能测试 | 第50页 |
2.2.5 污染物浓度分析方法 | 第50页 |
2.2.6 主要活性物种的鉴定 | 第50-5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9页 |
2.3.1 铁基MOFs的表征 | 第51-54页 |
2.3.2 铁基MOFs催化性能 | 第54-60页 |
2.3.3 铁基MOFs稳定性及重复性能测试 | 第60-62页 |
2.3.4 铁基MOFs催化Fenton反应机理 | 第62-69页 |
2.4 小结 | 第69-70页 |
3 基团修饰强化铁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催化类芬顿反应过程 | 第70-94页 |
3.1 引言 | 第7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0-74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0-72页 |
3.2.2 MIL88B(Fe)-X (X=-NH_2,-CH_3,-H, -Br及-NO_2)的制备 | 第72-73页 |
3.2.3 MIL-88B(Fe)-X的表征 | 第73页 |
3.2.4 催化性能测试 | 第73-74页 |
3.2.5 污染物浓度分析方法 | 第74页 |
3.2.6 主要活性物种的定性及定量 | 第74页 |
3.2.7 计算方法 | 第7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4-93页 |
3.3.1 MIL-88B(Fe)-X的表征 | 第74-80页 |
3.3.2 修饰基团对MIL-88B(Fe)-X催化性能影响 | 第80-88页 |
3.3.3 修饰基团对MIL-88B(Fe)-X催化性能影响机制 | 第88-93页 |
3.4 小结 | 第93-94页 |
4 Cu掺杂强化铁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催化类芬顿反应过程 | 第94-108页 |
4.1 引言 | 第9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4-97页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4-95页 |
4.2.2 Cu掺杂MIL-88B-Fe的制备 | 第95-96页 |
4.2.3 Cu掺杂MIL-88B-Fe的表征 | 第96页 |
4.2.4 Cu掺杂MIL-88B-Fe催化性能测试 | 第96页 |
4.2.5 污染物浓度分析方法 | 第96页 |
4.2.6 主要活性物种的鉴定 | 第96-9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7页 |
4.3.1 Cu掺杂MIL-88B-Fe的表征 | 第97-99页 |
4.3.2 Cu掺杂MIL-88B-Fe的催化性能 | 第99-101页 |
4.3.3 Cu掺杂MIL-88B(Fe)的稳定性及重复利用性 | 第101-103页 |
4.3.4 Cu掺杂MIL-88B(Fe)催化H_2O_2分解反应机理 | 第103-107页 |
4.4 小结 | 第107-108页 |
5 有机污染物强化铁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催化类芬顿反应过程 | 第108-128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8-111页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08-109页 |
5.2.2 MIL-100-Fe的制备 | 第109-110页 |
5.2.3 MIL-100-Fe的表征 | 第110页 |
5.2.4 MIL-100-Fe催化性能测试 | 第110-111页 |
5.2.5 污染物浓度分析方法 | 第111页 |
5.2.6 主要活性物种的鉴定 | 第11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7页 |
5.3.1 MIL-100(Fe)的表征 | 第111-114页 |
5.3.2 MIL-100(Fe)催化H_2O_2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 | 第114-121页 |
5.3.3 MB提高MIL-100(Fe)催化效率机理研究 | 第121-125页 |
5.3.4 MIL-100(Fe)的稳定性及重复利用性 | 第125-127页 |
5.4 小结 | 第127-128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128-130页 |
6.1 结论 | 第128-129页 |
6.2 创新点 | 第129页 |
6.3 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