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过渡金属硫化物和硒化物可控制备及其在锂/钠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2-15页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5-18页
        1.3.1 引言第15-16页
        1.3.2 碳材料的分类第16页
        1.3.3 合金型材料第16-17页
        1.3.4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第17-18页
    1.4 钠离子电池简介第18-22页
        1.4.1 碳基材料第18-19页
        1.4.2 合金基材料第19-21页
        1.4.3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第21-22页
    1.5 本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第22-23页
    1.6 创新点第23-25页
第二章 实验设备和方法第25-30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5-26页
        2.1.1 实验试剂第25页
        2.1.2 仪器第25-26页
    2.2 表征方法第26-28页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6页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第26-27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27页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27页
        2.2.5 热重分析仪(TGA)分析第27-28页
        2.2.6 比表面积(BET)分析第28页
        2.2.7 拉曼光谱(Ramanspectrum)分析第28页
    2.3 电化学测量技术第28-30页
        2.3.1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第28-29页
        2.3.2 钠离子电池的组装第29页
        2.3.3 循环伏安(CV)阻抗测试第29页
        2.3.4 充放电测试第29-30页
第三章 NiS_2/CoS_2/C@C纳米立方体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30-44页
    3.1 可控合成NiS_2/CoS_2/C@C纳米立方体第30页
        3.1.1 合成Ni-Co配位聚合物(NiCoCP)第30页
        3.1.2 合成聚多巴胺包附Ni-Co配位聚合物的核壳结构的纳米立方体(NiCoCP@PDA)第30页
        3.1.3 合成NiS_2/CoS_2@C纳米立方体第3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0-43页
        3.2.1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SEM,TEM)表征第31-33页
        3.2.2 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第33-34页
        3.2.3 比表面积(BET)测试第34-35页
        3.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第35-36页
        3.2.5 锂离子循环伏安测试和充放电性能测试第36-40页
        3.2.6 钠离子循环伏安测试和充放电性能测试第40-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可控合成ZnSe@CoSe_2微球和Cu_2Se@CoSe_2纳米立方体及在钠离子电池的应用第44-57页
    4.1 可控合成ZnSe@CoSe_2微球和Cu_2Se@CoSe_2纳米立方体第44页
        4.1.1 合成CuCoCP纳米立方体第44页
        4.1.2 合成ZnCoCP微球第44页
        4.1.3 合成ZnSe@CoSe_2微球和Cu_2Se@CoSe_2纳米立方体第44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4-56页
        4.2.1 X-射线衍射仪测试(XRD)第45-46页
        4.2.2 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FESEM,TEM)分析第46-50页
        4.2.3 比表面积(BET)测试第50页
        4.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第50-52页
        4.2.5 钠离子循环伏安测试和充放电性能测试第52-56页
    4.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S掺杂石墨烯负载的Zn_(0.76)Co_(0.24)S负极材料在锂/钠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第57-69页
    5.1 Zn_(0.76)Co_(0.24)S微球及Zn_(0.76)Co_(0.24)S@G的合成第57页
        5.1.1 Zn_(0.76)Co_(0.24)S微球的合成第57页
        5.1.2 Zn_(0.76)Co_(0.24)S@G复合材料的合成第57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57-67页
        5.2.1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SEM,TEM)图谱第58-59页
        5.2.2 X-射线衍射仪测试(XRD)和拉曼光谱(Raman)第59-60页
        5.2.3 热重分析测试(TG)和元素分布第60-61页
        5.2.4 比表面积(BET)测试第61-62页
        5.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第62-63页
        5.2.6 锂离子循环伏安测试和充放电性能测试第63-65页
        5.2.7 钠离子循环伏安测试和充放电性能测试第65-67页
    5.3 本章小结第67-69页
全文总结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硒化锑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
下一篇:pH敏感性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纳米载体的制备与体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