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刺激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载阿霉素递送系统的设计与用于肿瘤治疗的评价

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缩略语表第18-20页
试剂、仪器与动物第20-23页
前言第23-31页
第一章 Pluronic包覆的MSN递药系统的构建与表征第31-45页
    1 实验方法第32-37页
        1.1 DO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2-33页
            1.1.1 DOX在甲醇溶液中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2页
            1.1.2 DOX在pH 5.0和pH 7.4 PBS中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2-33页
        1.2 体系的制备第33-35页
            1.2.1 MSN-SS-C_(18)的制备第33页
            1.2.2 MSN-C_(18)的制备第33-34页
            1.2.3 Pluronic包覆MSN-SS-C_(18) (PSMSN)和MSN-C_(18) (PMSN)第34页
            1.2.4 载药体系的制备第34页
            1.2.5 四甲基罗丹明-5-异硫氰酸酯(TRITC)标记MSN-SS-C_(18)和MSN-C_(18)第34页
            1.2.6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P123 (P123-FITC)第34-35页
        1.3 体系的表征第35-37页
            1.3.1 透射电镜(TEM)表征第35页
            1.3.2 小角X射线散射(SAXS)表征第35页
            1.3.3 拉曼光谱分析第35页
            1.3.4 粒径稳定性考察第35页
            1.3.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表征第35页
            1.3.6 热失重分析(TGA)第35-36页
            1.3.7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表征第36页
            1.3.8 PSMSN的体内稳定性研究第36-37页
    2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37-44页
        2.1 DO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7-38页
            2.1.1 DOX在甲醇溶液中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7页
            2.1.2 DOX在pH 5.0 PBS和pH 7.4 PBS中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7-38页
        2.2 体系的制备第38-39页
        2.3 体系的表征第39-44页
            2.3.1 TEM表征第39-40页
            2.3.2 SAXS表征第40页
            2.3.2 拉曼光谱分析第40-41页
            2.3.3 粒径稳定性考察第41-42页
            2.3.4 热失重分析第42页
            2.3.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42-43页
            2.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第43-44页
            2.3.7 PSMSN的体内稳定性表征第44页
    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二章 Pluronic包覆的MSN递药系统的GSH还原响应性释药及抗乳腺癌细胞转移作用的体外评价第45-55页
    1 实验方法第45-47页
        1.1 体外刺激响应性评价第45-46页
            1.1.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实验第45页
            1.1.2 体外释药考察第45-46页
        1.2 细胞水平研究第46-47页
            1.2.1 细胞摄取考察第46页
            1.2.2 细胞内释药考察第46页
            1.2.3 细胞毒活性考察第46-47页
            1.2.4 细胞划痕与迁移实验第47页
    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2.1 体外刺激响应性评价第47-49页
            2.1.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实验第47-48页
            2.1.2 体外释药考察第48-49页
        2.2 细胞水平研究第49-53页
            2.2.1 细胞摄取考察第49-50页
            2.2.2 细胞内释药考察第50-51页
            2.2.3 细胞毒活性考察第51-52页
            2.2.4 细胞划痕与迁移实验第52-53页
    3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TPGS包覆的MSN递药系统的构建与表征第55-65页
    1 实验方法第56-59页
        1.1 体系的制备第56-58页
            1.1.1 S-(2-氨基乙硫基)-2-硫代吡啶(Py-SS-NH_2)的合成第56页
            1.1.2 Cypate的合成第56-57页
            1.1.3 MSN-SS-Cy的制备第57页
            1.1.4 TPGS包覆MSN-SS-Cy (TCMSN)第57页
            1.1.5 载药体系的制备第57页
            1.1.6 FITC和TRITC标记MSN-Cy第57-58页
        1.2 油水分配及维生素E和Cypate的分子对接模拟第58页
        1.3 体系的表征第58-59页
            1.3.1 Zeta电位分析第58页
            1.3.2 拉曼光谱分析第58页
            1.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表征第58页
            1.3.4 热失重分析(TGA)第58页
            1.3.5 吸收光谱的测定第58页
            1.3.6 粒径稳定性考察第58-59页
    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9-64页
        2.1 体系的制备第59-60页
        2.2 体系的表征第60-64页
            2.2.1 Zeta电位分析第60-61页
            2.2.2 拉曼光谱分析第61页
            2.2.3 热失重分析第61-62页
            2.2.4 比表面积及孔径表征第62-63页
            2.2.5 吸收光谱的测定第63页
            2.2.6 粒径稳定性研究第63-64页
    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TPGS包覆的MSN递药系统的GSH还原和NIR光热双重响应性释药及化-热疗联合抗肿瘤效果的评价第65-83页
    1 实验方法第65-70页
        1.1 体外刺激响应性考察第65-66页
            1.1.1 TCMSN的NIR光热转换效果考察第65页
            1.1.2 DOX/TCMSN的体外释药考察第65-66页
        1.2 细胞水平研究第66-69页
            1.2.1 细胞的培养第66页
            1.2.2 TCMSN的PTT效果第66页
            1.2.3 NIR光促TCMSN的内涵体或溶酶体逃逸第66-67页
            1.2.4 NIR光照对TCMSN的细胞摄取和外排的影响第67页
            1.2.5 NIR光促DOX/TCMSN的细胞内释药第67-68页
            1.2.6 TCMSN抑制细胞对药物的外排第68页
            1.2.7 TCMSN对细胞内ATP水平的影响第68页
            1.2.8 细胞毒活性研究第68-69页
        1.3 体内研究第69-70页
            1.3.1 初步安全性考察第69页
            1.3.2 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第69页
            1.3.3 TCMSN的体内分布第69页
            1.3.4 DOX/TCMSN的体内升温效果及光促释药的考察第69-70页
            1.3.5 肿瘤抑制效果考察第70页
    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0-82页
        2.1 体外刺激响应性考察第70-71页
            2.1.1 TCMSN的NIR光热转换效果考察第70-71页
            2.1.2 DOX/TCMSN的体外释药考察第71页
        2.2 细胞水平研究第71-79页
            2.2.1 TCMSN的PTT效果第71-72页
            2.2.2 NIR光促TCMSN的内涵体或溶酶体逃逸第72-74页
            2.2.3 NIR光照对TCMSN的细胞摄取和外排的影响第74-75页
            2.2.4 NIR光促DOX/TCMSN的细胞内释药第75-76页
            2.2.5 TCMSN抑制细胞对药物的外排第76-77页
            2.2.6 细胞毒活性研究第77-79页
        2.3 体内研究第79-82页
            2.3.1 初步安全性考察第79-80页
            2.3.2 DOX/TCMSN的体内升温效果及光促释药的考察第80页
            2.3.3 肿瘤抑制效果考察第80-82页
    3 本章小结第82-83页
全文结论第83-85页
论文的创新点、不足与进一步构想第85-86页
    1. 创新点第85页
    2. 研究的不足第85页
    3. 进一步构想第85-8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致谢第92-93页
附件第93-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氧化物锂电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居正法治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