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简介 | 第11-19页 |
1.2.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组成 | 第13-15页 |
1.2.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1.2.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 第16-19页 |
1.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应力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温度场计算 | 第24-4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几何模型及假设 | 第24-25页 |
2.3 热-流动模型 | 第25-28页 |
2.3.1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5-26页 |
2.3.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6页 |
2.3.3 组分守恒方程 | 第26-27页 |
2.3.4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7页 |
2.3.5 电势方程 | 第27-28页 |
2.4 电化学模型 | 第28-30页 |
2.4.1 活化极化 | 第28-29页 |
2.4.2 浓度极化 | 第29-30页 |
2.4.3 欧姆极化 | 第30页 |
2.5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 第30-31页 |
2.6 网格无关性检验 | 第31页 |
2.7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2.7.1 加热阶段 | 第32-33页 |
2.7.2 稳态工作阶段 | 第33-36页 |
2.7.3 冷却阶段 | 第36-37页 |
2.8 不同工艺参数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37-43页 |
2.8.1 流动方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8.2 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38-41页 |
2.8.3 气体流速的影响 | 第41-43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应力及失效概率计算 | 第45-7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基于温度场的热应力计算模型 | 第45-47页 |
3.3 失效概率计算方法 | 第47-49页 |
3.4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3.5 网格无关性检验 | 第50页 |
3.6 材料参数 | 第50-51页 |
3.7 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3.8 结果与讨论 | 第52-71页 |
3.8.1 加热阶段 | 第52-60页 |
3.8.2 稳态工作阶段 | 第60-64页 |
3.8.3 冷却阶段 | 第64-7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工艺参数对SOFC热应力和失效概率的影响 | 第73-92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流动方式对SOFC热应力和失效概率的影响 | 第73-78页 |
4.3 气体组分对SOFC热应力和失效概率的影响 | 第78-84页 |
4.3.1 阳极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78-81页 |
4.3.2 阴极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81-84页 |
4.4 气体流速对SOFC热应力和失效概率的影响 | 第84-91页 |
4.4.1 阳极气体流速的影响 | 第84-88页 |
4.4.2 阴极气体流速的影响 | 第88-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92-9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