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粳稻浙粳22类病斑和散穗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及其品质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0页
 引言第13页
 1 类病斑的研究进展第13-20页
   ·类病斑的概念、类型第13-14页
   ·类病斑的形成机制第14-15页
   ·类病斑突变体的防御信号途径第15-16页
     ·水杨酸信号途径在类病斑形成中的作用第15页
     ·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途径在类病斑形成中的作用第15页
     ·R基因介导的抗性在类病斑形成中的作用第15-16页
   ·植物类病斑基因的克隆第16-17页
     ·拟南芥LSD1、ACD2和MOD1第16页
     ·玉米LES22和LLS1第16-17页
     ·大麦MLO第17页
   ·水稻类病斑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第17-18页
     ·水稻类病斑与抗病性的关系第18-19页
     ·水稻类病斑基因的克隆第19-20页
 2 转基因中标记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标记基因的安全性第20-21页
   ·解决由标记基因引起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方法第21页
   ·安全标记基因的开发和利用第21-22页
     ·糖类代谢酶第21页
     ·耐胁迫酶基因第21-22页
     ·荧光素酶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第22页
     ·叶绿体合成中的关键酶基因第22页
 3 水稻穗型的研究进展第22-29页
   ·穗型的划分第22-24页
   ·穗型的遗传研究第24页
   ·穗型的定位第24-25页
   ·穗型对群体生理生态的影响第25-28页
     ·穗型对群体内光分布的影响第25-26页
     ·穗型与群体通风状况、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第26页
     ·穗型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第26页
     ·不同穗型品种在水稻灌浆方面的差异第26-27页
     ·穗部形态与产量的关系第27-28页
     ·穗部形态与水稻品质之间的关系第28页
   ·穗型与理想株型的关系与研究进展第28-29页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浙粳22类病斑突变体spl(t)的基因定位及其特征第30-4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0-33页
   ·供试材料第30-31页
     ·水稻第30页
     ·菌株第30-31页
   ·水稻类病斑spl(t)的表型鉴定第31页
     ·在大田和人工气候箱的表型鉴定第31页
     ·光对水稻spl(t)类病斑形成的影响第31页
   ·类病斑形成机制的组织化学分析和抗病性鉴定第31-32页
     ·细胞程序性死亡检测第31页
     ·类病变表达诱导水稻叶片细胞产生H_2O_2沉积反应检测第31-32页
     ·类病斑突变体spl(t)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第32页
     ·类病斑突变体spl(t)对稻瘟病病的抗性鉴定第32页
   ·水稻类病变spl(t)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第32-33页
     ·水稻总DNA的提取第32页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第32-33页
     ·遗传分析和定位群体的构建第33页
     ·水稻spl(t)的初步定位第33页
     ·连锁分析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8页
   ·类病斑突变体spl(t)的表型特征第33-35页
     ·类病斑的农艺性状第33-34页
     ·在大田和人工气候箱的表型鉴定第34页
     ·光照对水稻spl(t)类病斑形成的影响第34-35页
     ·光合作用指标分析第35页
   ·类病斑形成机制的组织化学分析和抗病性鉴定第35-38页
     ·类病斑突变体spl(t)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检测第35-36页
     ·类病斑突变体spl(t)的H_2O_2沉积检测第36页
     ·类病斑突变体spl(t)的白叶枯病抗性第36页
     ·类病斑突变体spl(t)的稻瘟病抗性第36-38页
 3 讨论第38-40页
第三章 浙粳22散穗突变体spr8的基因定位及其稻米品质第40-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供试材料第40-41页
   ·散穗突变体的形态分析第41页
     ·散穗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农艺性状考察第41页
     ·水稻一次枝梗的细胞学观察第41页
   ·散穗突变体稻米品质特征分析第41-42页
     ·米质横断面电镜扫描分析第41页
     ·不同粒位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41-42页
   ·散穗突变体基因定位第42-43页
     ·散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定位群体的构建第42页
     ·水稻总DNA的提取及SSR分析第42页
     ·连锁分析第42-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1页
   ·散穗突变体的形态分析第43-45页
     ·散穗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和农艺性状分析第43-44页
     ·散穗突变体与野生型浙粳22一次枝梗基部细胞学分析第44-45页
   ·散穗突变体稻米品质特征分析第45-49页
     ·散穗突变体与浙粳22垩白粒率比较第45-47页
     ·直链淀粉含量与粒重之间的关系第47页
     ·穗内不同着粒部位米粒间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第47-49页
   ·遗传分析第49页
   ·散穗突变体的初步定位第49-51页
 3 讨论第51-54页
   ·散穗突变体稻米品质特征分析第51-52页
     ·水稻穗型对垩白粒率的影响第51页
     ·水稻穗型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第51-52页
   ·散穗突变体的初步定位第52-54页
全文结论第54-55页
 1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t)的特征及基因定位第54页
 2 散穗突变体spr8基因的定位及稻米品质特征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发表论文目录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蔬菜病害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拮抗物质理化性质研究
下一篇:生防菌株MT-06生防机制及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