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互联网化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引发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视角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第15-17页
    1.4 总体框架第17-18页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8页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8-19页
    1.7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9-20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0-44页
    2.1 互联网金融第20-27页
        2.1.1 互联网金融定义第20页
        2.1.2 互联网金融业态第20-21页
        2.1.3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第21-22页
        2.1.4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第22-27页
    2.2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第27-41页
        2.2.1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定义及成因第27-28页
        2.2.2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研究第28-32页
        2.2.3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传染实证研究第32-35页
        2.2.4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计量研究第35-39页
        2.2.5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第39-41页
    2.3 小结及述评第41-44页
第3章 理论基础第44-53页
    3.1 复杂网络理论第44-45页
    3.2 “新复杂网络”分析第45-47页
        3.2.1 “新网络”属性第45-46页
        3.2.2 “新网络”特征第46-47页
    3.3 互联网化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第47-53页
        3.3.1 风险成因第47-49页
            3.3.1.1自适应性分析第48页
            3.3.1.2自组织性分析第48页
            3.3.1.3 脆弱性第48-49页
        3.3.2 风险分析路径第49-52页
        3.3.3 互联网化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定义第52-53页
第4章 直接生成机制第53-75页
    4.1 直接生成机制理论分析第53-59页
        4.1.1 互联网金融优势第53-54页
        4.1.2 资产业务渠道第54-55页
        4.1.3 负债业务渠道第55-56页
        4.1.4 中间业务渠道第56页
        4.1.5 风险引发第56-58页
        4.1.6 直接生成机制图第58-59页
    4.2 直接生成机制实证检验第59-64页
        4.2.1 DID模型第59-60页
        4.2.2 模型设定第60页
        4.2.3 指标选取第60-61页
        4.2.4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第61-64页
    4.3 结果分析第64-73页
        4.3.1 平行趋势假设第64-65页
        4.3.2 DID结果分析第65-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5章 间接生成机制第75-101页
    5.1 间接生成机制理论分析第75-82页
        5.1.1 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76-79页
        5.1.2 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第79-80页
        5.1.3 风险引发第80-81页
        5.1.4 间接生成机制图第81-82页
    5.2 间接生成机制实证检验第82-90页
        5.2.1 GMM模型第82-87页
        5.2.2 VAR模型第87-90页
    5.3 结果分析第90-100页
        5.3.1 GMM模型结果第90-94页
        5.3.2 VAR模型结果第94-100页
    5.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接触式传染机制第101-131页
    6.1 接触式传染机制理论分析第101-113页
        6.1.1 互联网金融风险第102-103页
        6.1.2 无存管平台渠道第103-104页
        6.1.3 互联网支付存管平台渠道第104-107页
        6.1.4 银行存管渠道第107-110页
        6.1.5 风险引发第110-112页
        6.1.6 接触式传染机制图第112-113页
    6.2 接触式传染机制实证检验第113-116页
        6.2.1 DCC-BEKK-MVGARCH模型第113页
        6.2.2 模型设定第113-116页
        6.2.3 指标选取第116页
    6.3 结果分析第116-129页
        6.3.1 互联网金融指数第116-121页
        6.3.2 其他业态指数第121-129页
            6.3.2.1数据检验第122-123页
            6.3.2.2 DCC-GARCH 估计结果第123-126页
            6.3.2.3 BEKK估计结果第126-129页
    6.4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第7章 非接触式传染机制第131-147页
    7.1 非接触式传染机制理论分析第131-137页
        7.1.1 互联网金融“危机”第132-133页
        7.1.2 传媒性渠道第133-134页
        7.1.3 从众性渠道第134-135页
        7.1.4 决策性渠道第135-136页
        7.1.5 风险引发第136-137页
        7.1.6 非接触式传染机制图第137页
    7.2 非接触式传染机制实证检验第137-142页
        7.2.1 拓展的OLS模型第138页
        7.2.2 模型设定第138-139页
        7.2.3 指标选取第139-140页
        7.2.4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第140-142页
    7.3 结果分析第142-145页
        7.3.1 收益率对比第143-144页
        7.3.2 成交量对比第144-145页
    7.4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第8章 风险评估及监管分析第147-179页
    8.1 风险评估第147-154页
        8.1.1 SCCA模型第148-151页
        8.1.2 拓展的SCCA模型第151-154页
    8.2 结果分析第154-164页
        8.2.1 SCCA结果第154-159页
        8.2.2 拓展的SCCA结果第159-164页
    8.3 监管机制第164-178页
        8.3.1 复杂网络风险监管第164-165页
        8.3.2 “金稳会”角度第165-168页
        8.3.3 “央行”角度第168-170页
        8.3.4 “银监会”角度第170-173页
        8.3.5 “立法部门”角度第173-176页
        8.3.6 宏观审慎监管第176-177页
        8.3.7 监管机制图第177-178页
    8.4 本章小结第178-179页
第9章 结论第179-183页
    9.1 全文总结第179-182页
    9.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82-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205页
附录第205-21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217-219页
致谢第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频声波集成的微流控芯片用于颗粒的表征与驱动
下一篇:高分辨率线阵推扫卫星姿态精度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