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符号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1 饲喂高精料日粮对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 高精料对采食量的影响 | 第15页 |
1.2 高精料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第15-16页 |
2 饲喂高精料日粮对反刍动物瘤胃的影响 | 第16-19页 |
2.1 瘤胃概述 | 第16-17页 |
2.2 高精料对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 高精料对瘤胃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8-19页 |
3 饲喂高精料对反刍动物乳成分的影响 | 第19-20页 |
3.1 乳成分概述 | 第19页 |
3.2 高精料对反刍动物乳成分的影响 | 第19-20页 |
4 反刍动物肝脏中脂肪酸的代谢 | 第20-23页 |
4.1 肝脏中脂肪酸代谢 | 第20-22页 |
4.2 肝脏中脂肪酸代谢的基因调控 | 第22-23页 |
5 缓冲剂作用及其应用 | 第23-26页 |
5.1 缓冲剂种类 | 第23页 |
5.2 缓冲剂的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5.3 缓冲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5页 |
第二章 复合缓冲剂对奶山羊瘤胃液pH值、VFA及肝脏VFA代谢的影响 | 第35-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1.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第35-36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36-37页 |
2 样品分析 | 第37-38页 |
2.1 瘤胃液pH值测定 | 第37页 |
2.2 VFA测定 | 第37-38页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4.1 复合缓冲剂对瘤胃液pH值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 复合缓冲剂对瘤胃液VFA浓度的影响 | 第39页 |
4.3 复合缓冲剂对肝脏血液中VFA浓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复合缓冲剂对颈静脉血浆中VFA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5 讨论 | 第41-43页 |
6 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复合缓冲剂对奶山羊瘤胃液及肝脏LCFA代谢的影响 | 第4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1.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第47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47页 |
2 样品分析 | 第47-49页 |
2.1 LCFA测定 | 第47-49页 |
3 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4.1 复合缓冲剂对瘤胃液LCFA浓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 复合缓冲剂对肝脏LCFA代谢的影响 | 第50-55页 |
5 讨论 | 第55-56页 |
6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复合缓冲剂对奶山羊乳成分、血浆生化指标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59-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1.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第59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59-60页 |
2 样品分析 | 第60页 |
2.1 日产奶量计算及乳成分测定 | 第60页 |
2.2 血浆中葡萄糖、β-羟丁酸、NEFA含量测定 | 第60页 |
2.3 肝脏组织中总蛋白和甘油三酯(TG)测定 | 第60页 |
2.4 血浆中激素水平测定 | 第60页 |
3 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4.1 复合缓冲剂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第61页 |
4.2 复合缓冲剂对产奶量和乳脂率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 复合缓冲剂对血浆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63页 |
4.4 复合缓冲剂对血浆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63-64页 |
5 讨论 | 第64-66页 |
6 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复合缓冲剂对奶山羊肝脏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 第69-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页 |
1.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第69页 |
1.2 样品采集 | 第69页 |
2 样品分析 | 第69-73页 |
2.1 肝脏组织总RNA的提取,反转录及定量PCR | 第69-72页 |
2.2 肝脏组织总蛋白的提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 | 第72-73页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3-7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74-75页 |
4.1 复合缓冲剂对奶山羊肝脏脂肪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4-75页 |
4.2 复合缓冲剂对奶山羊肝脏中SREBF1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第75页 |
5 讨论 | 第75-77页 |
6 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全文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