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文子》新探

中文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6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第14-15页
 第二节 《文子》研究综述第15-34页
  一 关于《文子》的真伪问题第15-18页
  二 关于《文子》与《老子》、《淮南子》的关系问题第18-24页
  三 关于文子其人第24-26页
  四 关于《文子》思想的研究第26-34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拟创新之处第34-36页
  一 研究方法第34页
  二 拟创新之处第34-36页
第二章 《文子》文献考证第36-129页
 第一节 《文子》与《老子》第36-67页
  一 《文子》引用并解读的《老子》章句第36-48页
  二 《文子》承袭《老子》思想并有所发展第48-67页
 第二节 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第67-91页
  一 竹简《文子》对应今本《文子·道德》篇第67-73页
  二 竹简《文子》相合于其它章者第73-75页
  三 今本《文子》与出土文献相合者第75-87页
  四 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之关系第87-91页
 第三节 今本《文子》与今本《淮南子》第91-118页
  一 今本《淮南子》资料驳杂第91-92页
  二 今本《文子》书中保留有不见于《淮南子》的珍贵资料第92-98页
  三 二者互见之文字应存在比较复杂的情况第98-118页
 第四节 《文子》成书时代考辨第118-129页
  一 关于《文子》成书时代诸家意见不一第119-123页
  二 《文子》应成书于战国晚期第123-129页
第三章 《文子》宇宙论第129-151页
 第一节 《文子》论"道"第130-141页
  一 "道生一":《老子》道论的特色第130-132页
  二 "道"即"一":《文子》道论的新发展第132-137页
  三 "道始于一":《淮南子》道论的完善第137-138页
  四 《文子》道论的意义第138-141页
 第二节 上善若水:《文子》的尚水思想第141-151页
  一 中西不同的水文化第141-143页
  二 本原之水第143-146页
  三 德性之水第146-151页
第四章 《文子》的社会政治思想第151-184页
 第一节 "执一无为":《文子》论无为第151-164页
  一 "道法自然":《老子》"无为"论的理论前提第151-152页
  二 "大道无为":《文子》"无为"论的价值依据第152-153页
  三 "因":《文子》"无为"论的中心旨趣第153-161页
  四 "因其自然而推之":《淮南子》"无为"论的离心倾向第161-164页
 第二节 《文子》的法治思想第164-172页
  一 "道法转关"的思想趋势第164-166页
  二 因"道"立法第166-169页
  三 《文子》"循道宽缓"的法治理念第169-172页
 第三节 《文子》的军事思想第172-184页
  一 "兵者不祥之器"第172-174页
  二 "兵之胜败,习在于政"第174-184页
第五章 《文子》的社会伦理思想第184-206页
 第一节 《老子》、《文子》、《淮南子》关于"道"、"德"的探讨第184-190页
  一 "上德不德":《老子》之"道"有大"德"第184-185页
  二 "以道王者德也":《文子》的王道理想第185-188页
  三 "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淮南子》的君道策略第188-190页
 第二节 《老子》、《文子》、《淮南子》对"仁"、"义"的探讨第190-196页
  一 "大道废,安有仁义":《老子》对"仁"、"义"的首肯第190-192页
  二 "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文子》对"仁"、"义"的兼容第192-195页
  三 "仁义立而道德迁矣":《淮南子》对"仁义"的讥讽第195-196页
 第三节 《老子》、《文子》、《淮南子》关于"礼"的探讨第196-206页
  一 "战胜,则以丧礼居之":《老子》对"礼"的接纳第196-199页
  二 "敬者礼也":《文子》对"礼"的修正第199-202页
  三 "体情制文":《淮南子》之借"礼"正名第202-206页
结语第206-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32页
致谢第232-23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33-23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34页

论文共2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动态照应研究
下一篇:汉代教育制度与汉代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