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案件中的网络舆论民粹化倾向及其克服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导论 | 第6-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二、概念阐释 | 第6-9页 |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六、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七、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当下重大案件中网络舆论的民粹化倾向 | 第15-26页 |
第一节 法律事实的阶级化识别——以药家鑫案为例 | 第15-18页 |
一、事件回放 | 第15-16页 |
二、以阶级对立的二元思维重构案件事实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法律事实的道德化渲染——以梁丽案为例 | 第18-21页 |
一、事件回放 | 第19页 |
二、以底层叙事的道德口吻质疑案件定性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法律事实的制度化捆绑——以吴英案为例 | 第21-26页 |
一、事件回放 | 第22-23页 |
二、以制度变革的社会期待干预个案裁判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网络舆论民粹化的原因及对司法的不良影响 | 第26-45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民粹化的原因 | 第26-37页 |
一、转型期社会不公激起民粹意识 | 第26-29页 |
二、司法公信力不足激化民粹情绪 | 第29-31页 |
三、民主参与渠道缺乏激发民粹行为 | 第31-33页 |
四、理性公民精神缺失助长民粹心理 | 第33-35页 |
五、社会中产阶层流失加剧民粹现象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民粹化对司法的不良影响 | 第37-45页 |
一、干预司法独立 | 第37-39页 |
二、消解司法公信力 | 第39-41页 |
三、加剧司法的体制捆绑 | 第41-43页 |
四、影响法治共识的达成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克服网络舆论的民粹化倾向 | 第45-57页 |
第一节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45-47页 |
一、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 第45-46页 |
二、加强基础民生建设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完善司法自身建设 | 第47-50页 |
一、增强司法过程透明度 | 第48-49页 |
二、解除司法的体制捆绑”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优化互联网治理机制 | 第50-52页 |
一、引导互联网自我治理 | 第50-51页 |
二、加强法律的外部规制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培养公民的参与能力 | 第52-54页 |
一、营造理性的舆论空间 | 第53页 |
二、推动公民的伦理建设 | 第53-54页 |
第五节 促进司法与舆论互动平衡 | 第54-57页 |
一、增强司法舆情应急能力 | 第55页 |
二、完善制度化参与渠道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