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总论)论文

基于TAM的社会临场知觉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引言第10-12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研究目的第12页
2. 理论综述第12-27页
   ·理性行为理论第12-13页
   ·行为计划理论第13页
   ·技术接受模型第13-20页
     ·态度第16页
     ·意图第16页
     ·知觉有用性第16-17页
     ·知觉易用性第17-18页
     ·外部变量第18-19页
     ·知觉获得障碍第19-20页
   ·社会临场知觉第20-27页
     ·社会临场感的概念第21-23页
     ·社会临场感的测量第23-25页
     ·社会临场感理论第25-27页
3. 研究构思及设计第27-34页
   ·研究的理论构思及假设第27-32页
     ·内部知觉信念与态度、意图第27-29页
     ·社会临场知觉与内部知觉信念第29-30页
     ·社会临场知觉和网络消费态度、意图第30页
     ·网络消费态度与行为意图、产品购买行为第30-31页
     ·研究构思总结第31-32页
   ·问卷设计及变量说明第32-34页
     ·知觉有用性量表第32页
     ·知觉易用性量表第32页
     ·网络消费态度量表第32-33页
     ·网络消费意图量表第33页
     ·知觉获得障碍量表第33页
     ·真实网络购物行为第33-34页
     ·社会临场知觉量表第34页
   ·研究步骤及方法设计第34页
4. 初步测试及问卷修订第34-37页
   ·被试和取样第35页
   ·网络消费行为技术接受模型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第35-37页
   ·社会临场知觉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第37页
5. 正式实验测试及研究结果第37-65页
   ·研究样本第37-38页
   ·实验任务及设计第38-40页
     ·实验任务第38页
     ·实验设计第38-39页
     ·实验情景确定预实验第39-40页
   ·研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第40-47页
     ·网络消费行为技术接受模型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41-45页
     ·社会临场知觉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45页
     ·问卷信度分析第45-46页
     ·各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第46-47页
   ·网页情景设置对于社会临场知觉的影响分析第47-48页
   ·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路径分析第48-50页
   ·内部知觉信念与网络消费行为态度、意图第50-56页
     ·内部知觉信念对于网络消费态度的影响作用第50-52页
     ·知觉易用性、知觉获得障碍对于知觉有用性的影响作用第52-53页
     ·内部知觉信念对于网络消费行为意图的影响作用第53-54页
     ·网络消费态度对于网络消费意图、行为的影响作用第54-55页
     ·网络消费意图对于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第55-56页
   ·社会临场知觉与内部知觉信念、态度、意图第56-58页
     ·社会临场知觉对于内部知觉信念的影响作用第56-57页
     ·社会临场知觉对于网络消费态度、意图的影响作用第57-58页
   ·知觉有用性对于知觉易用性、知觉获得障碍与网络消费态度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第58-61页
     ·知觉有用性对于知觉易用性、知觉获得障碍与网络消费态度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检验第58-60页
     ·知觉有用性对于知觉易用性、知觉获得障碍与网络消费态度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第60-61页
   ·知觉有用性、知觉获得障碍对于社会临场知觉与网络消费态度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第61-65页
     ·知觉有用性、知觉获得障碍对于社会临场知觉与网络消费态度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检验第62-63页
     ·知觉有用性、知觉获得障碍对于社会临场知觉与网络消费态度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总分析第63-65页
6. 讨论与结论第65-72页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第65-69页
     ·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第65-66页
     ·社会获得障碍的影响作用分析第66页
     ·知觉有用性的中介作用分析第66-67页
     ·社会临场知觉的作用分析第67-69页
   ·研究意义第69-70页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69页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69-70页
   ·研究局限及展望第70-71页
   ·研究结论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附录1: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第77-80页
附录2:预实验判断网页社会临场感问卷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出口企业组织的演变与贸易绩效
下一篇:社交游戏理论视野下的桌面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