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植物甾醇 | 第12-19页 |
1.2.1 植物甾醇的结构 | 第12-14页 |
1.2.2 植物甾醇的性质 | 第14-16页 |
1.2.3 植物甾醇含量测定方法 | 第16-18页 |
1.2.4 植物甾醇的毒性 | 第18页 |
1.2.5 水溶性植物甾醇 | 第18-19页 |
1.3 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 第19-24页 |
1.3.1 纳米乳液的类型及区分 | 第20页 |
1.3.2 纳米乳液组成成分 | 第20-21页 |
1.3.3 影响纳米乳液稳定性因素 | 第21-22页 |
1.3.4 乳液尺寸测量方法 | 第22页 |
1.3.5 纳米乳液制备方法 | 第22-24页 |
1.4 植物甾醇纳米乳液的包埋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5.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5-26页 |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负载植物甾醇纳米乳体系的构建与制备 | 第27-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2.1.3 微乳的制备方法和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2.1.4 微乳液各组分的选择 | 第29-30页 |
2.1.5 植物甾醇含量测定方法分析 | 第30-31页 |
2.1.6 粒径分析 | 第31页 |
2.1.7 植物甾醇纳米乳液的制备 | 第31-32页 |
2.1.8 植物甾醇纳米乳液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32页 |
2.1.9 植物甾醇纳米乳包埋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2.1.10 植物甾醇纳米乳离心稳定性常数K值的测定 | 第33页 |
2.1.11 植物甾醇纳米乳颗粒表观 | 第3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2.2.1 微乳液各组分的选择 | 第33-34页 |
2.2.2 微乳液类型的区分 | 第34-36页 |
2.2.3 豆甾醇含量测定方法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2.2.4 水相与油相质量比对植物甾醇纳米乳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2.2.5 超声功率和时间对植物甾醇纳米乳性能的影响 | 第39-42页 |
2.2.6 脉冲方式对植物甾醇纳米乳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7 纳米乳液颗粒的微观结构 | 第43-4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负载植物甾醇纳米乳的稳定性表征 | 第45-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45-46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3.1.3 pH值 | 第46页 |
3.1.4 热处理 | 第46-47页 |
3.1.5 离子强度 | 第47页 |
3.1.6 植物甾醇添加量 | 第4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3.2.1 pH值对植物甾醇纳米乳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2 热处理对植物甾醇纳米乳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3.2.3 离子强度对植物甾醇纳米乳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3.2.4 植物甾醇添加量对植物甾醇纳米乳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植物甾醇纳米乳体系的体外释放性能 | 第57-7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7-58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8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0-74页 |
4.2.1 样液处理结果 | 第60-61页 |
4.2.2 释放液数据处理结果 | 第61-62页 |
4.2.3 体外释放动力学模型建立结果 | 第62-73页 |
4.2.4 植物甾醇纳米乳在胃肠道模拟液中的释放行为 | 第73-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