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法律法规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及法律法规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国内现行的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体系 | 第18-28页 |
2.1 生态影响评价概述 | 第18-20页 |
2.1.1 生态影响评价的涵义 | 第18页 |
2.1.2 生态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1.3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过程 | 第19-20页 |
2.2 公路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及评价因子 | 第20-21页 |
2.2.1 评价范围 | 第20页 |
2.2.2 评价因子的筛选 | 第20-21页 |
2.3 公路项目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21-24页 |
2.3.1 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价内容 | 第21-24页 |
2.3.2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 | 第24页 |
2.4 公路项目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 第24-27页 |
2.4.1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 | 第24-25页 |
2.4.2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 第28-36页 |
3.1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重要性 | 第28页 |
3.2 生态敏感保护目标的识别 | 第28-29页 |
3.3 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 | 第29-30页 |
3.4 生态现状定量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3.4.1 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 第30-31页 |
3.4.2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 | 第31页 |
3.4.3 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 第31-32页 |
3.5 涉及自然保护的公路项目生态影响分析及生态保护措施 | 第32-36页 |
第四章 实例分析——贺州至巴马公路(昭平至蒙山段)对广西古修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价 | 第36-74页 |
4.1 广西古修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 第36-39页 |
4.1.1 概况 | 第36-37页 |
4.1.2 生态现状 | 第37-39页 |
4.2 项目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4.3 建设项目与保护区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4.3.1 空间位置关系 | 第40-41页 |
4.3.2 项目拟使用保护区土地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4.4 工程重点调查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42-57页 |
4.4.1 调查范围、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 | 第42-43页 |
4.4.2 野生动物现状调查 | 第43-47页 |
4.4.3 野生植物现状调查 | 第47-50页 |
4.4.4 植被现状调查 | 第50-53页 |
4.4.5 景观 | 第53-54页 |
4.4.6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评价 | 第54-55页 |
4.4.7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 | 第55-56页 |
4.4.8 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 第56-57页 |
4.5 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预测分析 | 第57-71页 |
4.5.1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影响 | 第57-59页 |
4.5.2 对植被和植物影响 | 第59-61页 |
4.5.3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 第61-64页 |
4.5.4 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 第64-66页 |
4.5.5 施工期及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影响 | 第66-68页 |
4.5.6 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安全的影响 | 第68页 |
4.5.7 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 | 第68-69页 |
4.5.8 累积性影响分析 | 第69页 |
4.5.9 总体评价 | 第69-71页 |
4.6 保护及恢复措施 | 第71-74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4-77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