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采石场废弃地亟需生态恢复第11页
        1.1.2 资源枯竭型城乡面临发展瓶颈第11页
        1.1.3 国家产业转型的战略举措第11-12页
        1.1.4 国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契机第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18页
        1.3.1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第14-17页
        1.3.2 采石场废弃地再利用研究综述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8-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3 研究框架第20-22页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2-28页
    2.1 采石场废弃地的内涵第22-23页
        2.1.1 采石场废弃地的概念第22页
        2.1.2 采石场废弃地的组成第22-23页
        2.1.3 采石场废弃地的特征第23页
    2.2 农业公园的内涵第23-25页
        2.2.1 农业公园的概念第23-24页
        2.2.2 农业公园的分类第24-25页
        2.2.3 农业公园的特征第25页
    2.3 相关理论基础第25-28页
        2.3.1 恢复生态学理论第25页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5-26页
        2.3.3 绿色发展理念第26页
        2.3.4 体验旅游理论第26-27页
        2.3.5 生态农业理论第27-28页
3 采石场废弃地转型的类型第28-37页
    3.1 生态复绿型第28-29页
        3.1.1 转型条件分析第28页
        3.1.2 湖北黄荆山北麓采石场生态复绿工程案例借鉴第28-29页
    3.2 遗产保护型第29-32页
        3.2.1 矿山公园内涵第29-30页
        3.2.2 转型条件分析第30-31页
        3.2.3 浙江温岭长屿硐天国家矿山公园案例借鉴第31-32页
    3.3 公共休闲空间型第32-37页
        3.3.1 公共休闲空间内涵第32-33页
        3.3.2 转型条件分析第33-34页
        3.3.3 加拿大布查特花园案例借鉴第34-37页
4 乡村采石场废弃地向农业公园转型的支撑体系第37-55页
    4.1 生态恢复技术第37-42页
        4.1.1 土壤修复第37-38页
        4.1.2 石壁修复第38-39页
        4.1.3 水体修复第39-40页
        4.1.4 生物多样性修复第40-42页
    4.2 场地景观重塑第42-50页
        4.2.1 地形重塑第42-46页
        4.2.2 水体疏浚第46-47页
        4.2.3 植物造景第47-48页
        4.2.4 道路规划第48-49页
        4.2.5 建筑设计第49-50页
    4.3 多功能集约第50-54页
        4.3.1 生态恢复提质第50-51页
        4.3.2 绿色农业发展第51页
        4.3.3 乡村观光休闲第51-52页
        4.3.4 农事技能学习第52-53页
        4.3.5 养生度假体验第53页
        4.3.6 田园艺术创作第53-54页
    4.4 产业融合发展第54-55页
        4.4.1 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第54页
        4.4.2 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型第54-55页
5 江夏凡华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规划个案分析第55-74页
    5.1 基础条件分析第55-59页
        5.1.1 区位条件第55-56页
        5.1.2 自然环境第56-57页
        5.1.3 农业公园中的采石场概述第57-59页
    5.2 规划理念与规划思路第59-60页
        5.2.1 规划理念第59-60页
        5.2.2 规划思路第60页
    5.3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第60-62页
        5.3.1 总体布局第60-61页
        5.3.2 功能分区第61-62页
    5.4 矿山公园规划第62-67页
        5.4.1 用地范围第62页
        5.4.2 主题与功能第62页
        5.4.3 景观再生创意第62-67页
    5.5 生态修复技术运用第67-68页
        5.5.1 土壤修复技术第67-68页
        5.5.2 水体修复第68页
        5.5.3 植被修复第68页
    5.6 场地景观重塑第68-72页
        5.6.1 空间地形塑造第69-70页
        5.6.2 洁净水系贯通第70页
        5.6.3 植被景观营造第70-71页
        5.6.4 道路系统规划第71页
        5.6.5 建筑设计第71-72页
    5.7 产业转型第72-74页
        5.7.1 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第72页
        5.7.2 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型第72-74页
6 乡村采石场向农业公园转型发展的价值分析第74-77页
    6.1 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第74页
    6.2 构建农业绿色健康发展新模式第74-75页
    6.3 倡导乡村休闲度假体验新方式第75页
    6.4 提供返乡下乡创业新机遇第75页
    6.5 增添美丽乡村建设新动能第75-77页
7 结语第77-80页
    7.1 论文总结第77-78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78页
    7.3 论文不足第78-79页
    7.4 未来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图附录第86-88页
表附录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宜昌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下一篇:表演·象征·话语—联通公司公众营销部晨会的仪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