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校园发展由“量”到“质” | 第13-14页 |
1.1.2 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日益堪忧 | 第14页 |
1.1.3 校园健康加速运动热潮升温 | 第14-15页 |
1.1.4 “运动之城”——杭州人气高涨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公共空间活力概述 | 第17-18页 |
1.3.2 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3 借鉴与假说 | 第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2 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的相关理论解读 | 第23-41页 |
2.1 校园公共空间活力 | 第23-27页 |
2.1.1 校园公共空间解读 | 第23-24页 |
2.1.2 空间活力解析 | 第24-26页 |
2.1.3 活力属性 | 第26-27页 |
2.2 校园活力空间营造原则 | 第27-28页 |
2.2.1 环境氛围 | 第27页 |
2.2.2 社交氛围 | 第27-28页 |
2.2.3 场所条件 | 第28页 |
2.3 高活力的公共空间案例解析 | 第28-34页 |
2.3.1 流通——巴达洛纳广场的改造 | 第29页 |
2.3.2 色彩与肌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超级线性公园 | 第29-30页 |
2.3.3 历史文脉——纽约高线公园 | 第30页 |
2.3.4 空心与环形——美国坎伯兰公园与日本东京富士幼儿园 | 第30-32页 |
2.3.5 新技术与新材料——Blaxland河滨公园 | 第32页 |
2.3.6 废地利用——泰国曼谷的孔堤区不规则足球场 | 第32-33页 |
2.3.7 自然游乐空间的回归——海牙Rivierenbuurt公共空间 | 第33-34页 |
2.4 校园空间活力特性分析 | 第34-40页 |
2.4.1 校园活力指标来源 | 第34-35页 |
2.4.2 校园活力指标的构成 | 第35-39页 |
2.4.3 校园空间活力评价指标可信度分析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校园空间活力构成及环境概述 | 第41-50页 |
3.1 提出假设:校园空间形态特征与使用者的选择性活动相关 | 第41-42页 |
3.2 校园公共空间物质属性分析 | 第42-45页 |
3.2.1 可达性指标计算分析 | 第42-43页 |
3.2.2 可视性指标算法分析 | 第43-44页 |
3.2.3 功能混合度指标算法分析 | 第44页 |
3.2.4 空间形态指标算法分析 | 第44-45页 |
3.2.5 绿视度指标算法分析 | 第45页 |
3.3 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校园公共空间活力研究样本 | 第45-49页 |
3.3.1 浙江工商大学概况 | 第46-47页 |
3.3.2 浙江工商大学空间样本选取 | 第47-48页 |
3.3.3 样本空间环境概况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空间活力属性分析 | 第50-70页 |
4.1 校园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量化分析 | 第50-60页 |
4.1.1 可达性量化数据分析 | 第50-53页 |
4.1.2 可视性量化数据分析 | 第53-55页 |
4.1.3 功能混合度量化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4.1.4 空间形态量化数据分析 | 第56-58页 |
4.1.5 样本空间绿视度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4.1.6 场地数据汇总 | 第59-60页 |
4.2 校园样本空间中使用者行为活动密度分析 | 第60-67页 |
4.2.1 校园样本空间使用者行为活动时段性观察 | 第60-61页 |
4.2.2 样本空间中场地使用者的属性分析 | 第61-63页 |
4.2.3 空间使用者活动类型分析 | 第63-65页 |
4.2.4 不同时间的空间使用者密度分析 | 第65-67页 |
4.3 样本空间使用者密度分析及使用者活动空间分布 | 第67-69页 |
4.3.1 样本空间活力评价指标有效数据筛选 | 第68-69页 |
4.3.2 样本空间使用者密度与空间特征数据整合 | 第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校园低活力样本空间的问题与空间优化设计方法 | 第70-85页 |
5.1 校园样本空间低活力与物质特征 | 第70页 |
5.2 校园公共空间“活化”设计方法 | 第70-84页 |
5.2.1 可达性(A)提升 | 第71-73页 |
5.2.2 可视性(V)提升 | 第73-74页 |
5.2.3 功能混合度(F)提升 | 第74-76页 |
5.2.4 空间形态(S)提升 | 第76-81页 |
5.2.5 绿视度(G)提升 | 第81-83页 |
5.2.6 提升多类指标构想 | 第83-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