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限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网络服务行为的概述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网络服务提供者之定义和类型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网络服务行为的特征 | 第16-19页 |
一、服务形式的虚拟性 | 第16页 |
二、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 | 第16-17页 |
三、服务行为的中立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立法演变及评价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司法解释的构建和修改 | 第19-20页 |
一、相关司法解释规定 | 第19-20页 |
二、评价 | 第20页 |
第二节 《刑法修正案(九)》的立法构建 | 第20-23页 |
一、相关规定 | 第21页 |
二、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理论争议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帮助行为单独入罪化 | 第25-28页 |
一、网络共同犯罪之异化 | 第25-26页 |
二、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危害性和独立性之突破 | 第26-27页 |
三、网络犯罪的社会侵害性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限制处罚网络服务提供者业务行为 | 第28-31页 |
一、网络服务行为是中立行为 | 第28页 |
二、与民法中相关规定和立法模式相悖 | 第28-30页 |
三、与国外立法、司法实践不符 | 第30页 |
四、违反刑法谦抑性原则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1-35页 |
一、自由受限,代价过高 | 第31-32页 |
二、过度扩大犯罪圈 | 第32-33页 |
三、妥当处罚,重在预防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中立帮助行为的限制处罚基准 | 第35-49页 |
第一节 德国学说见解 | 第35-41页 |
一、从主观故意出发 | 第35-37页 |
二、从客观要件出发 | 第37-40页 |
三、折衷说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国内学者观点 | 第41-42页 |
一、折衷说 | 第41-42页 |
二、客观说 | 第42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2-49页 |
一、本文见解 | 第43页 |
二、具体判断标准 | 第43-46页 |
三、中立网络服务行为的可罚性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限制 | 第49-57页 |
第一节 健全共犯责任模式的适用 | 第49-50页 |
一、以正犯行为的不法性为基础 | 第49-50页 |
二、“通谋”与帮助的行为对象 | 第50页 |
第二节 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帮助行为的类型 | 第50-52页 |
一、共犯的帮助与违法行为的帮助 | 第50页 |
二、共犯的帮助与中立的帮助 | 第50页 |
三、不确定的帮助与确定的帮助 | 第50-52页 |
第三节 提高正犯责任的适用标准 | 第52-53页 |
一、“明知”之含义 | 第52页 |
二、“情形严重”之含义 | 第52-53页 |
第四节 明确不作为责任的具体适用 | 第53-54页 |
一、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的范围 | 第53页 |
二、通知的要件和效力 | 第53-54页 |
第五节 分类考察网络犯罪技术帮助行为的可罚性 | 第54-57页 |
一、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 | 第54-55页 |
二、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 | 第55页 |
三、案例检视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