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论文--水体环境分布论文--海洋生物论文

全球海洋固氮的上行和下行控制机制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海洋中的氮营养盐第15-19页
        1.1.1 海洋中的氮循环第15-16页
        1.1.2 海洋氮营养盐的来源与去除第16-19页
    1.2 海洋固氮机制研究概况第19-22页
        1.2.1 海洋生物固氮的“上行控制机制”第19-21页
        1.2.2 海洋生物固氮的“下行控制机制”第21-22页
    1.3 本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22-25页
        1.3.1 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3.2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2章 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捕食对全球海洋固氮的控制第25-50页
    2.1 历史数据收集与整理第25-31页
        2.1.1 固氮数据库补充与初步整理第25-29页
        2.1.2 环境参数数据搜集整理第29页
        2.1.3 浮游动物数据搜集整理第29-31页
    2.2 全球海洋固氮的控制因子第31-50页
        2.2.1 全球海洋上层束毛藻丰度和固氮蓝藻总生物量的主要控制因子的研究第31-38页
        2.2.2 全球海洋上层固氮蓝藻nifH基因丰度的主要控制因子的研究第38-47页
        2.2.3 全球海洋上层固氮速率的主要控制因子的研究第47-48页
        2.2.4 总结第48-50页
第3章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上行和下行机制对全球海洋固氮的控制第50-67页
    3.1 结构方程模型第50-53页
        3.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第50页
        3.1.2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第50-52页
        3.1.3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步骤第52-53页
    3.2 上行机制对全球海洋固氮的影响第53-55页
        3.2.1 环境参数与固氮参数的准备第53-54页
        3.2.2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上行机制对全球海洋固氮的控制第54-55页
    3.3 上行和下行机制对全球海洋固氮的影响第55-67页
        3.3.1 浮游动物生物量数据、环境参数和固氮速率数据的准备与分析第55-58页
        3.3.2 浮游动物生物量、环境参数和固氮蓝藻丰度数据的准备与分析第58-63页
        3.3.3 浮游动物生物量数据、环境参数和固氮蓝藻nifH基因拷贝数数据的准备与分析第63-65页
        3.3.4 总结第65-67页
第4章 建立海洋固氮的理想机制模型,研究捕食对固氮速率以及新固定氮循环效率的影响第67-109页
    4.1 模型描述第67-74页
        4.1.1 海洋固氮理想机制模型结构与状态变量的描述第67-68页
        4.1.2 状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程描述第68-74页
    4.2 模型参考结果第74-81页
        4.2.1 模型参考结果结构图与参数值第74-77页
        4.2.2 光照强度与营养盐对固氮蓝藻生长的影响第77-78页
        4.2.3 营养盐与固氮的循环效率第78-81页
    4.3 捕食对固氮速率的影响以及捕食对新固定氮循环效率的影响第81-107页
        4.3.1 改变中型浮游动物对束毛藻的捕食第81-87页
        4.3.2 改变微型浮游动物对单细胞固氮藻的捕食第87-93页
        4.3.3 改变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第93-99页
        4.3.4 改变中型浮游动物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捕食第99-107页
    4.4 总结第107-109页
结语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H及氮源的变动对三角褐指藻和假微型海链藻的影响
下一篇:台湾海峡CDOM对台风及ENSO事件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