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28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6页 |
(一) 研究文献数据统计 | 第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1页 |
(三)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24页 |
(四) 评析 | 第24-26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7-28页 |
(一) 研究重点 | 第27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27页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一章 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概述 | 第28-35页 |
一、包装、重新包装概念界定及概念辨析 | 第28-31页 |
(一) 包装的概念和分类 | 第28-29页 |
(二) 重新包装和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的概念 | 第29-31页 |
二、重新包装行为的类型 | 第31-32页 |
(一) 小包装的重新包装行为的形态 | 第31页 |
(二) 中包装的重新包装行为的形态 | 第31-32页 |
三、重新包装后包装的形态 | 第32-33页 |
(一) 规格变化 | 第32页 |
(二) 质量变化 | 第32页 |
(三) 装演变化 | 第32-33页 |
(四) 信息变化 | 第33页 |
四、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的具体形态 | 第33-35页 |
第二章 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中使用商标行为的法律性质 | 第35-44页 |
一、商标合理使用判断 | 第35-37页 |
(一) 商标合理使用的本质特征 | 第35-36页 |
(二) 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适用商标合理使用的法律分析 | 第36-37页 |
二、商标性使用判断 | 第37-44页 |
(一) 商标性使用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 第37-39页 |
(二) 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适用商标性使用的判断 | 第39-44页 |
第三章 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适用商标权用尽判断 | 第44-51页 |
一、商标权用尽的构成要件及商标权用尽的例外 | 第44-46页 |
(一) 商标权用尽的构成要件 | 第44-45页 |
(二) 商标权用尽的例外 | 第45-46页 |
二、商标权用尽适用于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的分析 | 第46-51页 |
(一) 正品构成要件分析 | 第46-47页 |
(二) 商标标识没有改变构成要件分析 | 第47-48页 |
(三) 商品的状况没有改变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商标侵权的规则判断 | 第51-60页 |
一、《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项与第(二)项判断:混淆可能性 | 第51-56页 |
(一) 混淆可能性标准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 第52-53页 |
(二) 混淆标准下判断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的商标侵权 | 第53-56页 |
二、《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四)项判断:制造、销售商标标识 | 第56-58页 |
(一) 本项规定是否适用于“包装”分析 | 第56-57页 |
(二) 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制作包装行为的商标侵权判断 | 第57-58页 |
三、《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五)项判断:反向假冒 | 第58-60页 |
(一) 本项规定是否包含隐性反向假冒分析 | 第58-59页 |
(二) 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是否构成反向假冒判断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商标侵权的原理判断 | 第60-74页 |
一、原理导入:商标法规则适用的困境 | 第60-61页 |
二、原理选择:商标功能受损论 | 第61-63页 |
三、原理判断一:品质保证功能 | 第63-70页 |
(一) 品质保证功能的新理解 | 第63-66页 |
(二) 品质保证功能在商标侵权认定中的适用 | 第66-67页 |
(三) 减损标准下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的侵权认定 | 第67-70页 |
四、原理判断二:广告宣传功能 | 第70-74页 |
(一) 广告宣传功能在商标侵权认定中的适用 | 第70-71页 |
(二) 运用广告宣传功能判定重新包装后转售行为的商标侵权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