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9页 |
1.1 前言 | 第16-17页 |
1.2 电工钢简介 | 第17-23页 |
1.2.1 电工钢分类 | 第17-18页 |
1.2.2 电工钢性能指标 | 第18-19页 |
1.2.3 不同电工钢织构特征 | 第19-21页 |
1.2.4 电工钢技术发展历史 | 第21-23页 |
1.2.4.1 初级电工钢-热轧硅钢 | 第21页 |
1.2.4.2 取向电工钢-开启冷轧硅钢时代 | 第21-23页 |
1.2.4.3 冷轧无取向电工钢 | 第23页 |
1.3 电工钢发展的技术“瓶颈”分析 | 第23-34页 |
1.3.1 大压缩比热轧与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要求的先天矛盾 | 第23-27页 |
1.3.1.1 无取向电工钢理想组织和织构 | 第24-25页 |
1.3.1.2 无取向硅钢γ织构演变机制 | 第25-26页 |
1.3.1.3 Cube织构特殊演化机制研究 | 第26-27页 |
1.3.1.4 特殊工艺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织构 | 第27页 |
1.3.2 取向硅钢常规热轧工艺与抑制剂控制局限性 | 第27-31页 |
1.3.2.1 取向硅钢制备过程中组织、织构与析出控制要求 | 第28-29页 |
1.3.2.2 现有流程对高性能取向硅钢工艺开发的限制 | 第29-30页 |
1.3.2.3 Goss晶粒异常长大机理尚未突破 | 第30-31页 |
1.3.3 6.5%Si钢研究概述 | 第31-34页 |
1.3.3.1 6.5%Si钢磁性能特点 | 第31-33页 |
1.3.3.2 6.5%Si钢的成形方法研究 | 第33页 |
1.3.3.3 6.5%Si取向硅钢制备中的技术难点分析 | 第33-34页 |
1.4 薄带连铸流程的技术优势 | 第34-37页 |
1.4.1 薄带连铸流程特点 | 第34-35页 |
1.4.1.1 近终型短流程的宏观优势 | 第34-35页 |
1.4.1.2 亚快速凝固的技术潜力 | 第35页 |
1.4.2 薄带连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35-37页 |
1.4.2.1 世界范围薄带连铸产业化探索与应用现状 | 第35-36页 |
1.4.2.2 薄带连铸电工钢的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1.5 本论文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5.1 本论文的背景 | 第37页 |
1.5.2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8页 |
1.5.3 本论文的内容 | 第38-39页 |
第2章 薄带连铸与常规热轧对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演化和磁性能的影响 | 第39-56页 |
2.1 前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2.2.1 薄带连铸与铸坯热轧实验 | 第40页 |
2.2.2 冷轧退火与磁性能检测 | 第40-41页 |
2.2.3 组织与微观取向分析 | 第41页 |
2.2.4 力学性能检测 | 第41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54页 |
2.3.1 实验钢成分与相图分析 | 第41-42页 |
2.3.2 铸带与热轧板组织与晶体取向对比分析 | 第42-45页 |
2.3.3 不同流程退火组织-织构分析 | 第45-50页 |
2.3.4 不同流程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5 不同流程对成品磁时效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6 不同流程无取向硅钢力学性能对比 | 第52-54页 |
2.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3章 薄带连铸超低碳Hi-B取向电工钢工艺与机理研究 | 第56-89页 |
3.1 前言 | 第56页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6-60页 |
3.2.1 低碳取向电工钢的成分与工艺设计 | 第56-58页 |
3.2.2 超低碳取向Hi-B电工钢制备过程 | 第58-59页 |
3.2.2.1 双辊薄带连铸 | 第58页 |
3.2.2.2 取向硅钢成形与热处理 | 第58-59页 |
3.2.3 样品制备检测 | 第59-60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0-87页 |
3.3.1 薄带连铸超低碳取向硅钢铸带组织、析出和织构 | 第60-63页 |
3.3.2 A铸带Hi-B取向硅钢制备过程 | 第63-70页 |
3.3.2.1 取向硅钢成形过程中组织与织构演化 | 第63-68页 |
3.3.2.2 冷轧退火过程中抑制剂的演化 | 第68-69页 |
3.3.2.3 Hi-B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组织与磁性能 | 第69-70页 |
3.3.3 铸轧超低碳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机理 | 第70-86页 |
3.3.3.1 适当抑制力条件下Goss二次再结晶过程 | 第70-76页 |
3.3.3.2 抑制剂过早熟化对二次再结晶的影响 | 第76-78页 |
3.3.3.3 抑制力过强对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 | 第78-83页 |
3.3.3.4 Si质量分数对Goss异常长大的影响 | 第83-86页 |
3.3.4 讨论 | 第86-87页 |
3.4 小结 | 第87-89页 |
第4章 薄带连铸6.5%Si取向硅钢组织演化机理与磁性能研究 | 第89-118页 |
4.1 前言 | 第89-90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0-92页 |
4.2.1 6.5%Si取向硅钢成分与抑制剂设计 | 第90页 |
4.2.2 6.5%Si取向硅钢制备过程 | 第90-91页 |
4.2.2.1 双辊薄带连铸实验 | 第90-91页 |
4.2.2.2 6.5%Si取向硅钢成形 | 第91页 |
4.2.2.3 二次再结晶退火 | 第91页 |
4.2.3 样品制备与检测 | 第91-92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2-116页 |
4.3.1 薄带连铸6.5%Si取向硅钢组织的凝固与析出行为 | 第92-96页 |
4.3.2 6.5%Si取向硅钢温轧过程中组织和织构演化 | 第96-100页 |
4.3.3 6.5%Si取向硅钢变形过程中的有序相 | 第100-103页 |
4.3.4 6.5%Si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过程 | 第103-114页 |
4.3.4.1 成形过程对初次再结晶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4.3.4.2 6.5%Si取向硅钢中Goss二次晶粒的异常长大 | 第107-110页 |
4.3.4.3 6.5%Si取向硅钢成品二次再结晶组织 | 第110-111页 |
4.3.4.4 讨论 | 第111-114页 |
4.3.5 6.5%Si取向硅钢磁性能 | 第114-116页 |
4.4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5章 薄带连铸Fe-Si合金凝固行为研究 | 第118-140页 |
5.1 前言 | 第118页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18-121页 |
5.2.1 实验钢成分 | 第118-119页 |
5.2.2 薄带连铸实验与热处理 | 第119-120页 |
5.2.3 样品制备与检测 | 第120-121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21-138页 |
5.3.1 铸轧条件对凝固组织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5.3.2 铸带宏观织构分析 | 第124-127页 |
5.3.3 凝固过程中CSL晶界的形成及影响 | 第127-138页 |
5.3.3.1 1.3%Si与3.0%Si钢铸带中重位点阵晶界的分布规律 | 第127-130页 |
5.3.3.2 重位点阵晶界的形成原因讨论 | 第130-136页 |
5.3.3.3 铸带热处理过程中的异常长大 | 第136-138页 |
5.4 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6章 薄带连铸无取向硅钢冷轧退火过程中织构演化研究 | 第140-162页 |
6.1 前言 | 第140页 |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40-142页 |
6.2.1 实验铸带成分和轧制退火工艺 | 第140-141页 |
6.2.2 样品制备与检测 | 第141-142页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2-160页 |
6.3.1 Fe-1.3%Si钢铸带冷轧-退火织构演化机制及对磁性能的影响 | 第142-154页 |
6.3.1.1 Fe-1.3%Si钢铸带晶体取向 | 第142-144页 |
6.3.1.2 Fe-1.3%Si钢铸带冷轧过程中的剪切带变形过程及其取向分析 | 第144-151页 |
6.3.1.3 Cube与Goss晶粒定向形核长大机理以及对磁性能的影响 | 第151-154页 |
6.3.2 Fe-2.4%Si钢铸带冷轧退火过程中晶粒的异常长大 | 第154-160页 |
6.4 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第178-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作者简介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