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3 简要的评述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11页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2.1.1 民主党派 | 第12页 |
2.1.2 参政议政 | 第12-1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2.2.1 民主参与理论 | 第13页 |
2.2.2 协商民主理论 | 第13-15页 |
3 致公党扬州市委参政议政工作现状 | 第15-32页 |
3.1 致公党扬州市委的组织建设和队伍结构 | 第15-19页 |
3.1.1 组织建设 | 第15-16页 |
3.1.2 队伍结构 | 第16-19页 |
3.2 政治安排 | 第19-21页 |
3.3 民主协商工作 | 第21页 |
3.4 提案工作 | 第21-27页 |
3.4.1 提案工作步骤 | 第21-22页 |
3.4.2 提案工作流程 | 第22页 |
3.4.3 提案工作制度 | 第22-24页 |
3.4.4 提案工作成果 | 第24-27页 |
3.5 社情民意工作 | 第27-32页 |
3.5.1 社情民意工作方式 | 第27页 |
3.5.2 社情民意工作流程 | 第27页 |
3.5.3 社情民意工作制度 | 第27-31页 |
3.5.4 致公党扬州市委社情民意工作成果 | 第31-32页 |
4 致公党扬州市委参政议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4.1 致公党扬州市委参政议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5页 |
4.1.1 参政议政工作层次较低,参政过程不顺畅 | 第32页 |
4.1.2 参政议政成果转化不明显,参政质量有待提升 | 第32-33页 |
4.1.3 参政议政人才队伍仍然匮乏 | 第33-34页 |
4.1.4 参政议政党派界别特色仍不明显 | 第34-35页 |
4.2 致公党扬州市委参政议政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4.2.1 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 | 第35页 |
4.2.2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平台机制不完善 | 第35页 |
4.2.3 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存在不足 | 第35-36页 |
4.2.4 参政议政工作保障不充分 | 第36-39页 |
5 完善致公党扬州市委参政议政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39-43页 |
5.1 完善致公党扬州市委参政议政工作的原则 | 第39页 |
5.1.1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第39页 |
5.1.2 坚持“参政为民” | 第39页 |
5.1.3 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 | 第39页 |
5.1.4 坚持依法参政 | 第39页 |
5.2 提高参政议政工作认识,完善协商民主制度 | 第39-40页 |
5.3 完善参政议政体制机制,激发参政议政工作活力 | 第40页 |
5.3.1 创新参政议政平台建设体制,调动参政议政工作主动性 | 第40页 |
5.3.2 优化党派自身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参政议政品牌效应 | 第40页 |
5.4 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提升参政议政工作能力 | 第40-41页 |
5.4.1 整合资源打造参政议政骨干队伍 | 第41页 |
5.4.2 发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市委委员的参政议政潜力 | 第41页 |
5.4.3 新老组合打造新党员参政议政梯队 | 第41页 |
5.4.4 着重发挥党派特色 | 第41页 |
5.5 强化参政议政工作保障,提升参政议政实效 | 第41-43页 |
5.5.1 完善专题调研保障制度 | 第41-42页 |
5.5.2 完善参政议政工作专职人员保障制度 | 第42页 |
5.5.3 完善参政议政工作专项资金保障制度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