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引言 | 第8页 |
|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 第9页 |
| ·资料搜集和理论研究 | 第9页 |
| ·现场调查 | 第9页 |
| ·案例分析 | 第9页 |
| ·理论总结 | 第9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9-12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23页 |
| ·景观地域性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 ·景观地域性的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 ·景观地域性设计的兴起与发展 | 第13-15页 |
| ·城市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20页 |
| ·城市滨水景观概述 | 第15-16页 |
| ·亲水设施规划设计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6-18页 |
| ·亲水设施相关概念 | 第18页 |
| ·亲水设施的规划事项及设计前提 | 第18-20页 |
| ·景观地域性对亲水设施规划设计影响的必然性 | 第20-22页 |
| ·水文化的影响 | 第20页 |
| ·本土文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国际化景观的侵入及地域特色缺失的影响 | 第21页 |
|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性现状问题的影响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案例分析及现状问题 | 第23-33页 |
| ·从地域性设计角度出发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 第23-25页 |
| ·都江堰广场 | 第23-25页 |
| ·国内城市滨河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 ·南京外秦淮河滨水景观设计 | 第25-28页 |
| ·山东潍坊虞河滨水景观设计 | 第28-29页 |
| ·咸阳渭河滨水区景观设计 | 第29-30页 |
| ·国内亲水设施规划设计中地域性表达的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亲水设施规划设计中地域特色成因及设计方法研究 | 第33-54页 |
| ·影响亲水设施地域特色的诸因素 | 第33-37页 |
| ·自然与生态因素 | 第33-34页 |
| ·历史文脉因素 | 第34-35页 |
| ·地域文化因素 | 第35-36页 |
| ·经济与技术因素 | 第36-37页 |
| ·亲水设施规划设计构成要素探析及地域性表达 | 第37-49页 |
| ·人的要素 | 第38-40页 |
| ·空间要素 | 第40-49页 |
| ·结合地域特色的亲水设施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 第49-53页 |
| ·亲水设施规划中空间场所感的地域特征研究 | 第49-50页 |
| ·亲水设施规划设计中地域特色表达的设计手法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段亲水设施规划设计中地域性表达研究 | 第54-64页 |
| ·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段概况 | 第54-55页 |
| ·亲水设施导入规划 | 第55页 |
| ·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段亲水设施规划设计中地域性的表达 | 第55-63页 |
| ·尊重自然,适应地域自然 | 第55-57页 |
| ·传承历史文脉,尊重地域文化 | 第57-61页 |
| ·符合使用者行为特征 | 第61-62页 |
| ·技术和材料与地域特征相协调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 ·总结 | 第64页 |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