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的现状 | 第11-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重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概述 | 第17-26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安全 | 第17-18页 |
(二)安全观 | 第18-19页 |
(三)大学生安全观 | 第19-20页 |
二、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理论借鉴 | 第20-23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二)受众理论 | 第21-22页 |
(三)生命教育理论 | 第22页 |
(四)国家安全观理论 | 第22-23页 |
三、新时代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 第23-26页 |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 第23-24页 |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 第24页 |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现状及原因 | 第26-34页 |
一、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现状 | 第26-28页 |
(一)主动安全观教育 | 第26-27页 |
(二)被动安全观教育 | 第27页 |
(三)安全观教育得到深入 | 第27-28页 |
二、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不足 | 第28-31页 |
(一)安全观教育的时效性不强 | 第28-29页 |
(二)安全观教育针对性不够 | 第29-30页 |
(三)教育的方式及内容单一 | 第30-31页 |
三、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问题的成因 | 第31-34页 |
(一)地域文化差异 | 第31页 |
(二)教育阶段倒置 | 第31-32页 |
(三)教育理念滞后 | 第32-33页 |
(四)个人意识薄弱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建议 | 第34-48页 |
一、树立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现代安全观 | 第34-37页 |
(一)人身安全观 | 第34-35页 |
(二)财产安全观 | 第35页 |
(三)学业安全观 | 第35-36页 |
(四)网络安全观 | 第36-37页 |
二、构建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原则 | 第37-41页 |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向原则 | 第37-38页 |
(二)资源整合的教育原则 | 第38-39页 |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9-41页 |
三、拓展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渠道 | 第41-44页 |
(一)深化常规渠道 | 第41-42页 |
(二)贴近生活习俗 | 第42-43页 |
(三)运用网络载体 | 第43页 |
(四)善用民族文化 | 第43-44页 |
四、完善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安全观教育的机制 | 第44-48页 |
(一)突出安全观教育的目标 | 第44-45页 |
(二)优化安全观教育的过程 | 第45-46页 |
(三)完善安全观教育的评估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