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钛资源概况 | 第10-11页 |
1.1.1 我国钛储量丰富 | 第10-11页 |
1.1.2 TiC金属基复合陶瓷 | 第11页 |
1.2 钛铁矿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钛铁矿综合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动向 | 第13页 |
1.2.3 小结 | 第13页 |
1.3 钛精矿原位还原 | 第13-15页 |
1.3.1 钛精矿原位还原技术 | 第13-14页 |
1.3.2 钛精矿原位还原问题 | 第14-15页 |
1.4 项目提出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1 钛精矿碳热反应的热力学 | 第15页 |
1.5.2 钛精矿SPS碳热反应物相演变 | 第15页 |
1.5.3 钛精矿机械激活/SPS碳热反应 | 第15页 |
1.5.4 钛精矿SPS碳热反应制备TiC金属陶瓷 | 第15-16页 |
1.6 研究方案 | 第16-17页 |
1.6.1 钛精矿原料配料和预处理 | 第16页 |
1.6.2 SPS原位烧结新型TiC金属陶瓷 | 第16页 |
1.6.3 新型TiC金属陶瓷的测试分析 | 第16-17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8 项目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海南钛精矿碳热反应的热力学 | 第18-22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假金红石碳热还原热力学分析 | 第18-19页 |
2.3 金红石碳热还原热力学分析 | 第19-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海南钛精矿SPS碳热反应物相演变 | 第22-29页 |
3.1 前言 | 第2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3.2.1 原料及设备 | 第2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3.2.2.1 机械球磨 | 第22页 |
3.2.2.2 放电等离子(SPS)碳热还原 | 第22-23页 |
3.2.2.3 TG-DSC热重分析 | 第23页 |
3.2.3 样品表征(XRD) | 第23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2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3.3.1 原料成分分析 | 第23-24页 |
3.3.2 钛精矿热分析 | 第24-25页 |
3.3.3 钛精矿SPS碳热反应物相演变 | 第25-27页 |
3.3.4 海南钛精矿SPS碳热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钛精矿机械激活及SPS碳热反应 | 第29-34页 |
4.1 前言 | 第2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4.2.1 原料及设备 | 第2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4.2.2.1 机械球磨 | 第29页 |
4.2.2.2 放电等离子(SPS)碳热还原 | 第29页 |
4.2.3 样品表征(XRD) | 第29页 |
4.2.4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4.3.1 球磨机械激活对钛精矿的影响 | 第30页 |
4.3.2 SPS烧结温度对产物TiC的影响 | 第30-31页 |
4.3.3 SPS保温时间对TiC碳热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4 球料比对碳热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32-3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钛精矿SPS碳热反应制备TiC金属陶瓷 | 第34-41页 |
5.1 前言 | 第3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5.2.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4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5.2.4 材料的测试 | 第35页 |
5.2.4.1 材料密度的测定 | 第35页 |
5.2.4.2 材料硬度的测定 | 第35页 |
5.2.4.3 材料的XRD物相分析 | 第35页 |
5.3 结果及讨论 | 第35-40页 |
5.3.1 烧结温度对新型TiC金属陶瓷的影响 | 第35-38页 |
5.3.2 烧结压力对新型TiC金属陶瓷的影响 | 第38-4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