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甲基汞的生成及迁移过程研究--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和Everglades为例

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18页
第1章 绪论第19-37页
    1.文献综述第19-33页
        1.1 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9-28页
            1.1.1 汞的甲基化第19-21页
            1.1.2 汞甲基化机制第21-23页
            1.1.3 影响汞甲基化的环境因子第23-26页
            1.1.4 MeHg的去甲基化第26-27页
            1.1.5 Hg(Ⅱ)的还原第27页
            1.1.6 Hg~0的氧化第27-28页
        1.2 湿地汞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第28-33页
            1.2.1 湿地汞的研究进展第28-30页
            1.2.2 典型湿地汞的研究现状第30-33页
    2.立题依据第33-35页
        2.1 选题背景第33-35页
        2.2 研究目标第35页
    3.研究内容第35-36页
        (1)消落带土壤TCB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甲基汞的相关性第35页
        (2)消落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汞甲基化对干湿交替环境的响应第35页
        (3)消落带土壤汞甲基化细菌的筛选与鉴定第35页
        (4)功能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汞甲基化途径探讨第35-36页
        (5)Periphyton对湿地水体MeHg的贡献第36页
        (6)EPS对Hg形态的影响第36页
    4.技术路线第36-37页
第2章 消落带土壤TCB动态变化及其与MEHG的相关性第37-4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2.1.1 研究区概况第38页
        2.1.2 土壤样品采集第38-39页
        2.1.3 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测定第39-40页
        2.1.4 土壤MeHg的测定第40页
        2.1.5 数据处理第4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0-45页
        2.2.1 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土壤可培养细菌分布特征第40-44页
        2.2.2 土壤MeHg与TCB的相关性第44-45页
    2.3 本章讨论第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3章 消落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汞甲基化对干湿交替环境的响应第47-7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7-52页
        3.1.1 研究区概况第47-48页
        3.1.2 样品采集第48-49页
        3.1.3 DNA提取第49-50页
        3.1.4 PCR反应第50-51页
        3.1.5 PCR产物的纯化第51页
        3.1.6 454高通量测序第51页
        3.1.7 汞及理化性质分析第51-52页
        3.1.8 数据处理第52页
        3.1.9 核苷酸序列登录号第5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2-71页
        3.2.1 土壤样品理化因子测定及相关性分析第52-54页
        3.2.2 土壤THg和MeHg的时空分布特征第54-56页
        3.2.3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及PCR扩增第56-57页
        3.2.4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分析第57-63页
        3.2.5 土壤古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分析第63-68页
        3.2.6 干湿交替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第68-71页
    3.3 本章讨论第71-73页
    3.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4章 消落带土壤汞甲基化细菌的筛选与鉴定第75-10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6-83页
        4.1.1 菌株筛选第76-77页
        4.1.2 菌株鉴定第77-79页
        4.1.3 纯培养下菌株汞甲基化能力验证第79-80页
        4.1.4 干湿交替条件下菌株的汞甲基化能力验证第80-83页
        4.1.5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第8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3-103页
        4.2.1 汞甲基化细菌的分离第83-84页
        4.2.2 菌株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第84-88页
        4.2.3 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分析第88-91页
        4.2.4 有氧纯培养下菌株的汞甲基化能力(以TGRB4为例)第91-94页
        4.2.5 干湿交替条件下菌株的汞甲基化能力第94-101页
            4.2.5.1 土壤细菌的变化特征第94-95页
            4.2.5.2 土壤甲基汞的变化特征第95-96页
            4.2.5.3 水体甲基汞的变化特征第96-97页
            4.2.5.4 土壤THg的变化特征第97页
            4.2.5.5 土壤中Hg的赋存形态及其变化特征第97-101页
        4.2.6 干湿交替条件下的汞甲基化率第101页
        4.2.7 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汞甲基化的影响因素讨论第101-103页
    4.3 本章讨论第103-104页
    4.4 本章小结第104-107页
第5章 功能菌株的全基因测序及其甲基化途径探讨第107-11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7-109页
        5.1.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第107-108页
        5.1.2 全基因组测序第108页
        5.1.3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8-10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09-113页
        5.2.1 菌株TGRB4的测序结果第109-110页
        5.2.2 基因功能注释第110-113页
    5.3 本章讨论第113-116页
        5.3.1 与汞甲基化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第113-115页
        5.3.2 菌株TGRB4的汞甲基化途径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9页
第6章 PERIPHYTON对湿地水体MEHG的贡献第119-12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20-121页
        6.1.1 样品采集第120页
        6.1.2 分析方法第120-121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21-127页
        6.2.1 Periphyton的基本特征第121-122页
        6.2.2 Periphyton及水体THg的分布特征第122-125页
        6.2.3 Periphyton及水体MeHg的分布特征第125-127页
    6.3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7章 PERIPHYTON胞外聚合物对汞形态的影响第129-145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29-131页
        7.1.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129-130页
        7.1.2 EPS溶液的制备第130页
        7.1.3 EPS与Hg2+的结合第130-131页
        7.1.4 荧光猝灭滴定试验第131页
        7.1.5 荧光光谱分析第131页
        7.1.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AIR)特征第131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31-142页
        7.2.1 EPS对Hg2+结合行为的发现第131-132页
        7.2.2 EPS对Hg2+分配的影响第132-133页
        7.2.3 EPS的荧光光谱特征第133-135页
        7.2.4 Hg2+与EPS的配位作用第135-136页
        7.2.5 荧光猝灭方式第136-138页
        7.2.6 EPS与Hg2+的结合常数第138-140页
        7.2.7 Hg2+对EPS结构变化的影响第140-142页
    7.3 本章讨论第142-143页
    7.4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145-149页
    8.1 结论第145-146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46页
    8.3 建议第146-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纤维及其衍生物增强聚乳酸全降解复合材料研究
下一篇:大宁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