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5-37页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5-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5-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0-26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三、本文主旨和创新点 | 第26-27页 |
(一)本文主旨 | 第26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四、研究理论和方法 | 第27-34页 |
(一)研究理论 | 第27-3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五、田野点与田野调查经历 | 第34-37页 |
(一)黎族传统古村落——东方市白查村的田野调查 | 第34-35页 |
(二)“黎族古村”——五指山毛阳镇初保村人居环境的调查 | 第35-36页 |
(三)“最美乡村”——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人居环境的调查 | 第36-37页 |
第一章 “人居环境”及环境的审美范式 | 第37-55页 |
第一节 人居环境学理论的提出与演进 | 第37-48页 |
一、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的演进 | 第37-41页 |
二、国内人居环境理论的演进 | 第41-44页 |
三、人居环境的研究范畴 | 第44-46页 |
四、人居环境的相关“场域”理论 | 第46-48页 |
第二节 环境美学的理论范式 | 第48-55页 |
一、参与模式 | 第49-50页 |
二、对象范式 | 第50-51页 |
三、景观模式 | 第51-53页 |
四、环境范式 | 第53-55页 |
第二章 黎族传统村落人居审美观的形成 | 第55-91页 |
第一节 人居背景对海南黎族人居环境的影响 | 第56-61页 |
一、族源、族称、方言因素的影响 | 第56-58页 |
二、气候、地形、资源因素的影响 | 第58-61页 |
第二节 人居活动对海南黎族人居环境的影响 | 第61-84页 |
一、村落文化:生活图景与生产技艺的人文书写 | 第61-70页 |
二、建筑文化:黎族建造技艺的历史表征 | 第70-76页 |
三、信仰习俗:神圣信仰的世俗化之路 | 第76-84页 |
第三节 人居观念对海南黎族人居环境的影响 | 第84-91页 |
一、“诗意地栖居”的自然哲学观 | 第84-86页 |
二、“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观 | 第86-88页 |
三、“聚族而居、乐世归野”的艺术人生观 | 第88-91页 |
第三章 黎族船型建筑的生态与环境美学阐释 | 第91-115页 |
第一节 船形建筑的生态美学特征 | 第91-102页 |
一、用料——“就地取材、质朴自然”的选材法则 | 第92-93页 |
二、结构——“道法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法则 | 第93-99页 |
三、装饰——“适度设计、美观实用”的装饰意匠 | 第99-101页 |
四、选址——“沟通天地、界定四方”的文化意蕴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船型屋形成的文化因素 | 第102-107页 |
一、海洋文化的影响——生存 | 第102-103页 |
二、传统造型的思维模式——象征 | 第103-105页 |
三、造物的艺术观念——图腾 | 第105-107页 |
第三节 船形屋的生态美学智慧 | 第107-115页 |
一、家园观念 | 第108-109页 |
二、栖居美学 | 第109-112页 |
三、阴阳相生 | 第112-115页 |
第四章 黎族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现代发展与重构 | 第115-168页 |
第一节 黎族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现状调查 | 第116-141页 |
一、初保村人居环境的调查 | 第118-127页 |
二、什寒村人居环境的调查 | 第127-141页 |
第二节 黎族传统村落建筑的现代审美风尚 | 第141-148页 |
一、建筑功能的时代变迁 | 第141-142页 |
二、建筑风格的西方化、形式化 | 第142-148页 |
第三节 黎族传统村落的符号化与文化重构 | 第148-168页 |
一、黎族传统村落文化的符号语言 | 第148-150页 |
二、黎族传统村落中的建筑符号与空间设计艺术 | 第150-151页 |
三、黎族传统村落文化符号在现代旅游景观中的语言图式 | 第151-164页 |
四、黎族传统村落文化在现代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滥用 | 第164-168页 |
第五章 黎族村落人居环境的审美模式与景观营建 | 第168-220页 |
第一节 黎族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三种审美模式 | 第168-203页 |
一、“如画”模式:黎族村落人居环境作为审美对象 | 第169-174页 |
二、“游居”模式:黎族村落人居环境的审美范型 | 第174-191页 |
三、“生境”模式:黎族村落自然、人文精神的复魅与回归 | 第191-203页 |
第二节 黎族传统村落的景观营建 | 第203-220页 |
一、田园耕读之乐 | 第204-211页 |
二、择居风水意象 | 第211-214页 |
三、乡村场所精神 | 第214-216页 |
四、荒野自然留白 | 第216-220页 |
结束语 | 第220-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3页 |
致谢 | 第233-235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