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白叶枯病菌一个具有LRR结构域的预测的Ⅲ型效应物基因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6页
    1.1 水稻白叶枯病菌第11-12页
        1.1.1 水稻白叶枯病菌第11-12页
        1.1.2 水稻白叶枯病菌基因组第12页
    1.2 水稻白叶枯病致病机制第12-18页
        1.2.1 致病侵染过程第12-13页
        1.2.2 致病因子第13页
        1.2.3 Ⅲ型分泌系统第13-15页
        1.2.4 Ⅲ型效应物(T3SEs)第15-18页
    1.3 植物病原菌-植物寄主互作机制第18-21页
        1.3.1 植物病原菌-植物寄主互作的遗传基础第18-19页
        1.3.2 植物的天然免疫第19-21页
        1.3.3 基于LRR结构的蛋白互作第21页
    1.4 酵母双杂交第21-24页
        1.4.1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第21-23页
        1.4.2 酵母双杂交的运用与优缺点第23-24页
    1.5 本研究的内容口的、内容和意义第24-26页
        1.5.1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第24-25页
        1.5.2 本研究的内容内容第25页
        1.5.3 本研究的内容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6-49页
    2.1 菌株和质粒第26-27页
    2.2 实验所用植物与培养第27页
    2.3 实验所用培养基的配置条件第27-29页
        2.3.1 酵母菌株培养基第27-28页
        2.3.2 水稻白叶枯病菌培养基第28页
        2.3.3 大肠杆菌培养基第28-29页
    2.4 本实验使用菌株保存与活化第29页
    2.5. 本实验所用抗生素及浓度配置第29页
    2.6 本实验所用的缓冲液配置及保存第29-31页
    2.7 DNA的扩增第31-33页
        2.7.1 引物设计第31页
        2.7.2 DNA片段的PCR扩增反应与体系第31-33页
    2.8 DNA的基础操作第33-34页
        2.8.1 DNA的琼脂糖电泳和染色第33页
        2.8.2 DNA纯化第33页
        2.8.3 DNA酶切第33-34页
        2.8.4 DNA连接实验第34页
    2.9 DNA的化学转化与阳性克隆的验证实验方法第34-36页
        2.9.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CaCl_2化转法)第34-35页
        2.9.2 质粒DNA的提取方法第35页
        2.9.3 阳性克隆验证方法第35-36页
        2.9.4 阳性克隆送测序第36页
    2.10 三亲本接合第36-37页
    2.11 缺失突变第37页
        2.11.1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37页
        2.11.2 缺失突变体的互补第37页
    2.12 突变体表型检测与致病性检测第37-40页
        2.12.1 胞外蛋白酶检测第37-38页
        2.12.2 纤维素酶检测第38页
        2.12.3 淀粉酶检测第38页
        2.12.4 胞外多糖检测第38页
        2.12.5 HR检测第38-39页
        2.12.6 游动性检测第39页
        2.12.7 致病力检测第39-40页
    2.13 效应物诱饵的构建第40-42页
        2.13.1 水稻白叶枯病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第40页
        2.13.2 效应物基因与BD载体的重组克隆第40页
        2.13.3 LiAc法酵母菌感受态的小量制备与转化第40-41页
        2.13.4 诱饵菌株的阳性克隆验证第41-42页
        2.13.5 诱饵的自激活与毒性检测第42页
    2.14 水稻cDNA文库的构建第42-46页
        2.14.1 总RNA的提取方法第42-43页
        2.14.2 mRNA的分离与纯化第43-44页
        2.14.3 mRNA反转录成为ss cDNA与ds cDNA第44-45页
        2.14.4 ds cDNA的纯化第45页
        2.14.5 构建日本晴水稻cDNA文库第45-46页
    2.15 酵母双杂交第46-48页
        2.15.1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46-47页
        2.15.2 杂交结果的阳性克隆验证与一对一实验第47页
        2.15.3 杂交结果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第47-48页
    2.16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第48-49页
        2.16.1 杂交结果测序送样标准第48页
        2.16.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8-4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9-79页
    3.1 预测效应物PXO_03420基因信息第49-51页
        3.1.1 PXO_03420基因第49-50页
        3.1.2 预测效应物PXO_03420基因的同源进化树分析第50-51页
    3.2 PXO_03420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51-55页
        3.2.1 缺失基因的左右外源片段扩增第51-53页
        3.2.2 左右缺失片段连接到pK18sacB载体上第53页
        3.2.3 将pKsacB03420中间体三亲导入PX099~A中第53-55页
    3.3 互补实验第55-59页
        3.3.1 PCR扩增互补外源片段第55-56页
        3.3.2 将互补外源片段与pLARF3载体连接第56-57页
        3.3.3 三亲接合实验与验证第57-59页
    3.4 突变体与互补菌的表型检测与致病性检测结果与分析第59-64页
        3.4.1 表型板检测第59-60页
        3.4.2 HR检测第60-61页
        3.4.3 游动性检测第61-62页
        3.4.4 致病力检测第62-64页
    3.5 酵母双杂交所用诱饵Y187/pGBKT7_03420的构建分析第64-68页
        3.5.1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64-66页
        3.5.2 诱饵的自激活检测与毒性检测第66-68页
    3.6 日本晴水稻cDNA文库的构建第68-72页
        3.6.1 总RNA与mRNA质量分析第68-69页
        3.6.2 双链cDNA的质量分析第69-72页
    3.7 酵母双杂交结果分析第72-79页
        3.7.1 酵母双杂交初筛第72-73页
        3.7.2 一对一回交实验第73-74页
        3.7.3 杂交结果的p-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第74-75页
        3.7.4 阳性结果测序分析第75-76页
        3.7.5 P7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6-77页
        3.7.6 P15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7-79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79-82页
    4.1 关于PXO_03420基因LRR结构域第79页
    4.2 关于PXO_03420的突变第79-80页
    4.3 关于酵母双杂交作用结果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合成工艺研究
下一篇:30%ZJ1835·二甲戊乐灵悬浮乳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