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

明胶微/纳米胶囊化粒径控制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34页
    1.1 明胶概述第14-18页
        1.1.1 明胶第14页
        1.1.2 明胶的分类第14页
        1.1.3 明胶的组成第14-16页
        1.1.4 明胶的性质第16-18页
            1.1.4.1 明胶的等电点第16页
            1.1.4.2 明胶的乳化性第16-17页
            1.1.4.3 明胶的胶凝性第17-18页
            1.1.4.4 明胶的成膜性第18页
    1.2 微胶囊化技术第18-27页
        1.2.1 微胶囊定义第18-19页
        1.2.2 微胶囊的功能第19-20页
            1.2.2.1 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和味道第19页
            1.2.2.2 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第19页
            1.2.2.3 提高药物稳定性,便于贮存和使用第19-20页
            1.2.2.4 赋予药物缓释和靶向新功能第20页
        1.2.3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第20-25页
            1.2.3.1 喷雾干燥法第21-22页
            1.2.3.2 界面聚合法第22-23页
            1.2.3.3 原位聚合法第23-24页
            1.2.3.4 凝聚相分离法第24-25页
        1.2.4 微胶囊与粒径第25-27页
            1.2.4.1 微米胶囊的粒径表征第25页
            1.2.4.2 微米胶囊粒径控制的方法第25-27页
            1.2.4.3 微米胶囊粒径控制的意义第27页
    1.3 纳米技术与纳米胶囊第27-32页
        1.3.1 纳米胶囊第27页
        1.3.2 纳米胶囊的优势第27-29页
            1.3.2.1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第27-28页
            1.3.2.2 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第28页
            1.3.2.3 建立新的给药途径第28页
            1.3.2.4 增强药物的靶向作用第28-29页
        1.3.3 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第29页
        1.3.4 纳米胶囊与粒径第29-32页
            1.3.4.1 纳米胶囊粒径表征第29-30页
            1.3.4.2 纳米胶囊粒径控制的方法第30-31页
            1.3.4.3 纳米胶囊粒径控制的意义第31-32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第32-34页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2-33页
            1.4.1.1 微米胶囊的制备与粒径控制第32页
            1.4.1.2 纳米胶囊的制备与粒径控制第32页
            1.4.1.3 探究粒径控制方法、粒径变化规律与成囊机理第32-33页
        1.4.2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4.2.1 基于单凝聚法制备亚麻油微胶囊的小试第33页
            1.4.2.2 亚麻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放大及其成囊机理研究第33页
            1.4.2.3 明胶纳米囊化及其制备过程的粒径分析第33-34页
第2章 基于单凝聚法制备亚麻油微胶囊小试第34-42页
    2.1 引言第34-35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2.2.1 实验材料第35页
        2.2.2 实验设备第35页
        2.2.3 溶液的制备第35-36页
        2.2.4 亚麻油微囊的工艺第36-37页
            2.2.4.1 单凝聚法制备亚麻油微胶囊工艺第36页
            2.2.4.2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36-37页
        2.2.5 亚麻油微囊的形态观察与粒径分析第37页
        2.2.6 亚麻油微囊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41页
        2.3.1 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的分析第37-39页
        2.3.2 最佳工艺下亚麻油微胶囊显微拍照结果第39页
        2.3.3 微囊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9-40页
        2.3.4 亚麻油微囊制备因素讨论第40-41页
            2.3.4.1 不同浓度明胶溶液对微胶囊粒径及外貌的影响第40页
            2.3.4.2 温度对微胶囊粒径及外貌的影响第40页
            2.3.4.3 不同搅拌速率对微胶囊粒径及外貌的影响第40-41页
            2.3.4.4 硫酸钠用量对微胶囊粒径和外貌的影响第41页
            2.3.4.5 其他因素对微胶囊粒径和外貌的影响第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亚麻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放大及其成囊机理研究第42-55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2-45页
        3.2.1 实验材料第42-43页
        3.2.2 实验设备第43页
        3.2.3 成囊工艺中乳化工艺考察分析第43-44页
        3.2.4 成囊工艺中絮凝工艺考察分析第44-45页
            3.2.4.1 硫酸钠溶液对明胶的盐析作用第44页
            3.2.4.2 等电点及盐析的交互作用第44页
            3.2.4.3 絮凝转速的考察第44-45页
            3.2.4.4 絮凝时间的考察第45页
        3.2.5 成囊工艺中固化工艺考察分析第45页
            3.2.5.1 固化剂用量的影响第45页
            3.2.5.2 固化时间的影响第45页
        3.2.6 微囊的形态观察粒径分析第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3页
        3.3.1 乳化正交结果第45-47页
        3.3.2. 絮凝工艺结果第47-51页
            3.3.2.1 硫酸钠溶液对明胶的盐析作用第47-49页
            3.3.2.2 等电点及盐析的交互作用第49-50页
            3.3.2.3 搅拌速度的考察第50-51页
            3.3.2.4 絮凝时间的考第51页
        3.3.3 固化工艺结果第51-53页
            3.3.3.1 甲醛用量的影响第51-52页
            3.3.3.2 固化时间的影响第52-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明胶纳米囊化粒径变化及机理分析第55-63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4.2.1 实验材料第55页
        4.2.2 实验设备第55-56页
        4.2.3 Zeta电位的测定第56页
        4.2.4 初生态微晶法制备龙血竭纳米囊工艺第56页
        4.2.5 龙血竭纳米囊的后处理第56-57页
        4.2.6 龙血竭纳米胶囊的表征第57页
            4.2.6.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第57页
            4.2.6.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第57页
        4.2.7 龙血竭纳米胶囊成囊过程中囊径测量方法第5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7-62页
        4.3.1 Zeta电位的测定第57页
        4.3.2 龙血竭纳米囊形貌表征第57-58页
        4.3.3 纳米囊成囊过程中囊径变化规律分析第58-60页
        4.3.4 龙血竭纳米囊的成囊机制第60页
        4.3.5 初生态微晶法制备纳米囊的工艺要求第60-62页
    4.4 本章小节第62-63页
本文总结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2-73页
附录B 专利证书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Kv1.3通道介导龙血竭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Tau蛋白过表达调节电压门控钾通道(Kv)及细胞增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