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英文缩略语(文中多次出现 )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免疫学发展简史 | 第13-14页 |
1.2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14-16页 |
1.2.1 概述 | 第14页 |
1.2.2 发病机制及相关疾病 | 第14-15页 |
1.2.3 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 | 第15-16页 |
1.3 Kv1.3 通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16-20页 |
1.3.1 离子通道概述 | 第16-17页 |
1.3.2 离子通道疾病 | 第17-18页 |
1.3.3 钾离子通道 | 第18页 |
1.3.4 钾离子通道病 | 第18-19页 |
1.3.5 Kv1.3通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19-20页 |
1.4 龙血竭及其免疫抑制作用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初步设想 | 第21-22页 |
第二章龙血竭对Kv1.3通道的阻断作用 | 第22-28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2.2.1 细胞的培养、载体的构建及转染 | 第22页 |
2.2.2 细胞内、外液的配方和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2.3 电生理膜片钳实验 | 第23页 |
2.2.4 白细胞介素-2释放的测量 | 第23页 |
2.2.5 统计学分析 | 第23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3-27页 |
2.3.1 电生理鉴定 | 第23-25页 |
2.3.2 龙血竭对Jurkat T细胞膜电位作用 | 第25-26页 |
2.3.3 龙血竭对IL-2释放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龙血素B对Kv1.3通道的阻断作用 | 第28-3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2.1 细胞培养 , 载体构建和转染 | 第28页 |
3.2.2 溶剂及化学药品 | 第28-29页 |
3.2.3 电生理实验 | 第29页 |
3.2.4 Ca~(2+)浓 度的测量 | 第29页 |
3.2.5 IL-2释放的测量 | 第29页 |
3.2.6 统计学分析 | 第29-30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3.3.1 龙血素B对内源性表达的Kv1.3通道的作用 | 第30-31页 |
3.3.2 龙血素B对Jurkat T细胞膜电位作用 | 第31页 |
3.3.3 龙血素B对Jurkat T细胞上Ca~(2+)信号的作用 | 第31-33页 |
3.3.4 龙血素B对IL-2释放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5 介导龙血素B阻断Kv1.3通道的结构基础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龙血素B衍生物对Kv1.3通道阻断作用 | 第37-50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龙血素B衍生物的合成 | 第37-44页 |
4.2.1 查尔酮简介 | 第37-38页 |
4.2.2 实验试剂及规格 | 第38-39页 |
4.2.3 实验仪器及型号 | 第39-40页 |
4.2.4 龙血素B衍生物的合成 | 第40-42页 |
4.2.5 化合物的结构数据 | 第42-44页 |
4.3 电生理实验 | 第44-47页 |
4.3.1 实验耗材与试剂 | 第44-45页 |
4.3.2 全细胞实验鉴定化合物的活性 | 第45-47页 |
4.4 小结 | 第47-50页 |
第五章 ES对EAE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 第50-55页 |
5.1 引言 | 第50-5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5.2.1 材料 | 第51页 |
5.2.2 实验方法(行为学指标检测) | 第51-5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B 目标化合物1H-NMR图谱 | 第66-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