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电子数据的界定 | 第13-18页 |
(一)电子数据的定义 | 第13-15页 |
(二)电子数据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5-16页 |
(三)电子数据的特点 | 第16-18页 |
二、电子数据在质证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一)电子数据成为“呈堂证据”缺乏技术软件和硬件的支撑 | 第18页 |
(二)对电子数据证据能力的质证陷入困境 | 第18页 |
(三)对电子数据证明力的判断面临挑战 | 第18-20页 |
三、电子数据的证据能力要素分析 | 第20-24页 |
(一)证据能力、证明力概述 | 第20-21页 |
(二)合法性标准 | 第21-24页 |
四、电子数据的证明力要素分析 | 第24-31页 |
(一)电子数据的双重关联性 | 第24页 |
(二)真实性之判断标准 | 第24-28页 |
(三)基于电子数据完整性的推定分配举证责任 | 第28-31页 |
五、关于完善电子数据质证规则的思考 | 第31-36页 |
(一)瑕疵电子数据证据能力的修补 | 第31页 |
(二)电子数据的证据排除规则 | 第31-32页 |
(三)证明力之比较级 | 第32-33页 |
(四)证明力的补强 | 第33-34页 |
(五)电子数据质证规则相关立法的路径分析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作者简介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