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第13-14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9页 |
1.2.1 现代成矿理论的新进展 | 第15-17页 |
1.2.2 矿床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成矿作用 | 第17-18页 |
1.2.3 北票市台吉营矿区—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理想地区 | 第18-19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28页 |
1.3.1 金矿床类型及特征 | 第19-21页 |
1.3.2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3 辽西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4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3.5 台吉营金矿床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3.6 存在问题 | 第27-28页 |
1.4 研究关键与技术难点 | 第28-29页 |
1.4.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8页 |
1.4.2 技术难点 | 第28-29页 |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1.5.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1.5.2 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1.6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 第32-35页 |
1.6.1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32-34页 |
1.6.2 创新认识 | 第34-3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5-59页 |
2.1 矿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35-36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35-36页 |
2.1.2 矿区自然地理 | 第36页 |
2.2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36-45页 |
2.2.1 华北克拉通北缘 | 第36-39页 |
2.2.2 兴蒙造山带 | 第39-41页 |
2.2.3 胶-辽-吉构造带 | 第41页 |
2.2.4 辽西地区大地构造背景 | 第41-45页 |
2.3 区域地层 | 第45-49页 |
2.3.1 太古界 | 第47-48页 |
2.3.2 古生界 | 第48-49页 |
2.3.3 中生界 | 第49页 |
2.3.4 新生界 | 第49页 |
2.4 区域构造 | 第49-55页 |
2.4.1 褶皱 | 第50-53页 |
2.4.2 断裂 | 第53-55页 |
2.5 区域岩浆岩 | 第55-57页 |
2.5.1 火山岩 | 第55页 |
2.5.2 侵入岩 | 第55-56页 |
2.5.3 脉岩 | 第56-57页 |
2.6 区域矿产资源 | 第57-59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59-72页 |
3.1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地质特征 | 第59-60页 |
3.2 台吉营金矿区地质概况 | 第60-63页 |
3.3 地层 | 第63-64页 |
3.4 构造 | 第64-66页 |
3.5 侵入岩 | 第66-69页 |
3.6 变质作用 | 第69-71页 |
3.6.1 区域变质作用 | 第69页 |
3.6.2 混合岩化作用 | 第69-70页 |
3.6.3 动力变质作用 | 第70页 |
3.6.4 热液蚀变作用 | 第70-71页 |
3.7 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2-91页 |
4.1 矿体特征 | 第72-79页 |
4.1.1 (1)号矿体 | 第72-75页 |
4.1.2 (3)号矿体 | 第75页 |
4.1.3 (4)-(5)号矿体 | 第75页 |
4.1.4 (6)-(7)号矿体 | 第75-77页 |
4.1.5 (10)号矿体 | 第77页 |
4.1.6 其他矿体 | 第77-79页 |
4.2 矿石特征 | 第79-82页 |
4.2.1 矿物组成 | 第79-81页 |
4.2.2 结构构造 | 第81-82页 |
4.3 矿石类型 | 第82-83页 |
4.4 金矿物特征 | 第83-85页 |
4.5 围岩蚀变 | 第85-88页 |
4.5.1 蚀变类型 | 第85-87页 |
4.5.2 蚀变分带 | 第87-88页 |
4.6 矿化阶段 | 第88-89页 |
4.7 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成岩年龄及构造背景 | 第91-114页 |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91-93页 |
5.1.1 样品采集 | 第91-92页 |
5.1.2 测试方法 | 第92-93页 |
5.2 测试分析结果 | 第93-99页 |
5.2.1 锆石U-Pb年龄 | 第93-97页 |
5.2.2 全岩元素组成 | 第97-99页 |
5.3 岩浆活动时限 | 第99-100页 |
5.4 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0-103页 |
5.4.1 主量元素 | 第100-101页 |
5.4.2 稀土元素 | 第101-102页 |
5.4.3 微量元素 | 第102-103页 |
5.5 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03-104页 |
5.5.1 主量元素 | 第103页 |
5.5.2 稀土元素 | 第103页 |
5.5.3 微量元素 | 第103-104页 |
5.6 岩石成因类型 | 第104-107页 |
5.7 构造环境判别 | 第107-109页 |
5.7.1 闪长岩 | 第107-108页 |
5.7.2 花岗斑岩 | 第108-109页 |
5.8 大地构造演化 | 第109-110页 |
5.9 侵入岩与金成矿作用 | 第110-112页 |
5.10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4-142页 |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114-115页 |
6.1.1 样品采集 | 第114页 |
6.1.2 测试方法 | 第114-115页 |
6.2 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5-121页 |
6.2.1 主量元素 | 第115-119页 |
6.2.2 稀土元素 | 第119页 |
6.2.3 微量元素 | 第119-120页 |
6.2.4 构造环境 | 第120-121页 |
6.3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1-131页 |
6.3.1 主量元素 | 第121-124页 |
6.3.2 稀土元素 | 第124页 |
6.3.3 微量元素 | 第124-126页 |
6.3.4 赋矿围岩与金成矿作用 | 第126-131页 |
6.4 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 | 第131-133页 |
6.5 绢云母K-Ar年龄 | 第133-135页 |
6.5.1 分析结果 | 第133-134页 |
6.5.2 成矿年龄讨论 | 第134-135页 |
6.6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35-141页 |
6.6.1 硫同位素特征 | 第135-138页 |
6.6.2 铅同位素特征 | 第138-141页 |
6.7 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7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142-155页 |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142-145页 |
7.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145-148页 |
7.2.1 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 第145-146页 |
7.2.2 均一温度及盐度 | 第146-147页 |
7.2.3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147-148页 |
7.3 成矿流体压力及深度估算 | 第148-149页 |
7.4 氢氧同位素 | 第149-151页 |
7.4.1 实验数据结果 | 第149-150页 |
7.4.2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50-151页 |
7.5 成矿流体特征 | 第151-152页 |
7.6 成矿流体演化 | 第152-154页 |
7.7 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8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155-181页 |
8.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55-157页 |
8.2 矿床成因类型 | 第157-160页 |
8.3 矿床成因机制 | 第160-167页 |
8.3.1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60-162页 |
8.3.2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62-164页 |
8.3.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第164-165页 |
8.3.4 成矿元素迁移及沉淀机制 | 第165-167页 |
8.4 成矿作用 | 第167-176页 |
8.4.1 主导控矿因素 | 第167-171页 |
8.4.2 成矿作用过程 | 第171-174页 |
8.4.3 成矿模式 | 第174-176页 |
8.5 深部成矿潜力 | 第176-179页 |
8.5.1 (1)号矿体深部成矿潜力 | 第176-178页 |
8.5.2 (6)号矿体深部成矿潜力 | 第178-179页 |
8.5.3 找矿潜力 | 第179页 |
8.6 小结 | 第179-181页 |
第9章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成矿作用研究 | 第181-199页 |
9.1 典型矿床研究 | 第181-188页 |
9.1.1 东五家子金矿床 | 第181-183页 |
9.1.2 金厂沟梁金矿 | 第183-185页 |
9.1.3 二道沟金矿床 | 第185-186页 |
9.1.4 宝国老金矿床 | 第186-188页 |
9.2 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第188-195页 |
9.2.1 区域成矿规律 | 第188-193页 |
9.2.2 找矿标志 | 第193-195页 |
9.3 找矿方向 | 第195-198页 |
9.3.1 台吉营-马户沟矿田 | 第195页 |
9.3.2 胜家沟-宝国老矿田 | 第195-196页 |
9.3.3 住户沟-沙金沟矿田 | 第196-197页 |
9.3.4 黄古屯-杨树林矿田 | 第197-198页 |
9.3.5 金厂沟梁-二道沟矿田 | 第198页 |
9.3.6 东五家子-小塔子沟矿田 | 第198页 |
9.4 小结 | 第198-199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9-201页 |
10.1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199-200页 |
10.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200-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2页 |
附录 | 第212-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