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1.1.1 胶东金成矿作用与热液蚀变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1.1.2 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是理想选区 | 第14-15页 |
1.1.3 项目依托 | 第15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2.1 区域构造-岩浆-热事件 | 第16页 |
1.2.2 金矿床地质 | 第16页 |
1.2.3 蚀变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16页 |
1.2.4 蚀变过程及时限 | 第16页 |
1.2.5 载金矿物特征与金的赋存状态 | 第16-17页 |
1.2.6 蚀变过程与金成矿机理 | 第17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区域地质调查 | 第17页 |
1.3.2 岩相学和矿相学 | 第17页 |
1.3.3 锆石年代学分析 | 第17-18页 |
1.3.4 蚀变矿物扫描电镜、能谱和电子探针分析 | 第18页 |
1.3.5 黄铁矿微区原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量元素分析 | 第18-19页 |
1.4 论文结构与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9-22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1.4.2 实物工作量 | 第20-22页 |
2 区域构造-岩浆-热事件 | 第22-39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22-24页 |
2.2 区域控矿构造 | 第24-25页 |
2.3 区域岩浆-热事件 | 第25-32页 |
2.3.1 样品采集 | 第27页 |
2.3.2 分析结果 | 第27-32页 |
2.3.3 小结 | 第32页 |
2.4 区域构造-岩浆-热事件总结 | 第32-39页 |
3 金矿床地质 | 第39-56页 |
3.1 夏甸金矿床 | 第39-47页 |
3.1.1 矿床及矿体特征 | 第39-41页 |
3.1.2 矿石特征 | 第41-42页 |
3.1.3 构造变形特征 | 第42-45页 |
3.1.4 围岩蚀变与期次 | 第45页 |
3.1.5 成矿阶段划分 | 第45-47页 |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 第47-54页 |
3.2.1 矿床及矿体特征 | 第47-48页 |
3.2.2 矿石特征 | 第48-49页 |
3.2.3 围岩蚀变分带 | 第49-53页 |
3.2.5 蚀变期次 | 第53-54页 |
3.2.6 成矿期次及阶段 | 第54页 |
3.3 金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 第54-56页 |
4 蚀变地质特征 | 第56-72页 |
4.1 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特征 | 第56-67页 |
4.1.1 大尹格庄金矿床 | 第56-62页 |
4.1.2 夏甸金矿床 | 第62-67页 |
4.2 黄铁绢英岩矿石中金与载金矿物特征 | 第67-71页 |
4.2.1 黄铁矿结构 | 第67-69页 |
4.2.2 金矿物特征 | 第69-70页 |
4.2.3 黄铁矿与可见金关系 | 第70-71页 |
4.3 蚀变地质特征小结 | 第71-72页 |
5 蚀变地球化学特征 | 第72-106页 |
5.1 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 | 第72-80页 |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 第72页 |
5.1.2 主量元素组成 | 第72-73页 |
5.1.3 微量元素组成 | 第73-77页 |
5.1.4 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 | 第77-79页 |
5.1.5 蚀变-矿化作用过程 | 第79-80页 |
5.2 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80-87页 |
5.2.1 样品选取 | 第80-81页 |
5.2.2 绢云母元素特征 | 第81-87页 |
5.2.3 蚀变过程中元素含量变化 | 第87页 |
5.3 载金矿物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第87-91页 |
5.3.1 黄铁矿LA-ICP-MS图谱特征 | 第87-89页 |
5.3.2 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 第89-91页 |
5.4 讨论 | 第91-106页 |
5.4.1 黄铁绢英岩化蚀变过程 | 第91页 |
5.4.2 金的赋存形式 | 第91-92页 |
5.4.3 黄铁矿成因与热液蚀变过程 | 第92-106页 |
6 蚀变过程与金成矿机理 | 第106-112页 |
6.1 蚀变-矿化年代学 | 第106-107页 |
6.2 蚀变作用过程 | 第107-109页 |
6.3 金成矿机理 | 第109页 |
6.4 成矿模式 | 第109-112页 |
7 结论 | 第112-114页 |
7.1 主要认识 | 第112-113页 |
7.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2页 |
附录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