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部分英文缩略语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2.1 空域相位解缠绕 | 第19-26页 |
1.2.2 时域相位解缠绕 | 第26-2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29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相位成像 | 第31-49页 |
2.1 磁共振物理 | 第31-38页 |
2.1.1 原子核自旋 | 第31-33页 |
2.1.2 磁矩在静磁场中的进动 | 第33-34页 |
2.1.3 射频作用下的磁共振现象 | 第34-36页 |
2.1.4 弛豫 | 第36-37页 |
2.1.5 磁共振信号探测 | 第37-38页 |
2.2 磁共振成像 | 第38-43页 |
2.2.1 选层 | 第39-40页 |
2.2.2 空间信息编码 | 第40-43页 |
2.2.3 成像序列 | 第43页 |
2.3 MRI图像重建 | 第43-44页 |
2.4 相位成像的临床应用 | 第44-46页 |
2.5 PRELUDE相位成像方法 | 第46-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基于像素聚类和局部曲面拟合的二维相位成像新方法 | 第49-68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相位解缠绕问题 | 第50-51页 |
3.3 相关工作:使用局部多项式曲面模型建模 | 第51-52页 |
3.4 提出的CLOSE方法 | 第52-57页 |
3.4.1 像素聚类:块和残余像素 | 第55-56页 |
3.4.2 块内解缠绕 | 第56-57页 |
3.4.3 块间和残余像素相位解缠绕 | 第57页 |
3.5 实验设计 | 第57-59页 |
3.5.1 仿真与临床数据获取 | 第57-58页 |
3.5.2 算法实现和参数选取 | 第58-59页 |
3.5.3 仿真与临床数据结果评价标准 | 第59页 |
3.6 结果 | 第59-64页 |
3.6.1 提出方法的仿真实验结果评价 | 第59-62页 |
3.6.2 提出方法的临床数据表现 | 第62-64页 |
3.7 讨论与结论 | 第64-6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基于像素聚类和局部多项式拟合的三维相位成像方法 | 第68-80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提出的三维CLOSE相位成像方法 | 第69-71页 |
4.2.1 使用三维局部多项式模型建模 | 第69-70页 |
4.2.2 计算三维LDTP与LDWP | 第70页 |
4.2.3 CLOSE3D相位成像算法 | 第70-71页 |
4.3 实验设计 | 第71-72页 |
4.3.1 仿真与临床数据获取 | 第71页 |
4.3.2 算法实现和参数选取 | 第71-72页 |
4.4 结果 | 第72-77页 |
4.4.1 提出方法的仿真实验结果评价 | 第72-75页 |
4.4.2 提出方法的临床数据表现 | 第75-77页 |
4.5 讨论与结论 | 第77-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使用相位跳转探测和局部曲面拟合的相位成像新方法 | 第80-100页 |
5.1 引言 | 第80-82页 |
5.2 提出的方法 | 第82-88页 |
5.2.1 相位跳转探测 | 第82-87页 |
5.2.2 像素聚类:块和残余像素 | 第87页 |
5.2.3 块内解缠绕 | 第87-88页 |
5.2.4 块间和残余像素解缠绕 | 第88页 |
5.2.5 扩展提出方法到三维 | 第88页 |
5.3 实验设计 | 第88-90页 |
5.3.1 仿真与临床数据获取 | 第88-90页 |
5.3.2 算法实现和参数设置 | 第90页 |
5.4 结果 | 第90-97页 |
5.4.1 提出方法的仿真实验结果评价 | 第90-93页 |
5.4.2 提出方法的临床数据表现 | 第93-97页 |
5.5 讨论与结论 | 第97-9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0-102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