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催化剂(触媒)论文

钌羰基配合物和单原子掺杂氧化物催化水气转换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过渡金属碳基配合物概述第9-10页
    1.2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催化WGSR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1.3 负载型催化剂的概述第11页
    1.4 负载型催化剂在WGSR催化中的研究进展和意义第11-12页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12-15页
2 理论基础第15-21页
    2.1 密度泛函理论第15-17页
        2.1.1 Thomas-Fermi模型第15-16页
        2.1.2 Hohenberg-Kohn定理第16页
        2.1.3 交换相关能量泛函第16-17页
    2.2 过渡态理论第17-18页
    2.3 能量跨度模型第18-19页
    2.4 电荷密度差分第19页
    2.5 计算软件介绍第19-21页
3 [Ru(CO)_3Cl_3]~-在中性溶液中催化水煤气转换反应的理论研究第21-31页
    3.1 引言第21-22页
    3.2 计算方法第2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2-30页
        3.3.1 [Ru(CO)_3Cl_3]~-催化WGSR的四种反应机理第22-28页
        3.3.2 用ESM模型评估[Ru(CO)_3Cl_3]~-催化WGSR的催化性能第28-30页
    3.4 结论第30-31页
4 Ru(II)配合物催化逆水煤气转换的机理研究和催化性能第31-47页
    4.1 引言第31-32页
    4.2 计算方法第32-3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4-46页
        4.3.1 [RuCl_2(CO)_3]_2的结构第34页
        4.3.2 [RuCl_2(CO)_3]_2催化RWGSR的三种反应机理第34-40页
        4.3.3 使用 ESM 比较不同机理的催化效率第40-42页
        4.3.4 设计新的催化剂来提高RWGSR的催化效率第42-44页
        4.3.6 用d带模型对比[Ru(μ-Cl)Cl(CO)_3]_2和[Ru(μ-CO)Cl(CO)_3]_2的催化性能第44-46页
    4.4 结论第46-47页
5 单一贵金属原子掺杂在多种氧化物团簇上催化水煤气转换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第47-59页
    5.1 引言第47-48页
    5.2 计算方法第48-4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9-58页
        5.3.1 单一NM原子掺杂在团簇M_xO_y~±上的稳定性第49-51页
        5.3.2 反应物(CO和H2O)在NM-M_xO_y~±上的吸附第51-54页
        5.3.3 金属d带中心值和CO吸附能之间的BEP关系第54-55页
        5.3.4 Rh-M_xO_y~±(Al_3O_5~+,Ce_2O_4~+,V_2O_6~+,FeO_3~-和Ti_3O_7~-)催化WGSR的机理第55-58页
    5.4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9-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及V/N共掺杂TiO2薄膜结构和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Y和Gd掺杂对IT-SOFCs阴极材料BaCe0.1Co0.4Fe0.5O3-δ的性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