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思想史论文--世界论文--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论文--毛泽东、邓小平经济思想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新思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页
        1.2.3 文献评析第16-17页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18-19页
        1.4.1 研究重点及难点第18页
        1.4.2 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二章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第19-23页
    2.1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9-21页
        2.1.1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第19-20页
        2.1.2 列宁将社会主义从理论付诸实践的创新第20页
        2.1.3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创新思想第20-21页
    2.2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实践基础第21-23页
        2.2.1 毛泽东个人早期经历第21-22页
        2.2.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历第22-23页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新思想内容举要第23-35页
    3.1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创新第23-25页
        3.1.1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23-24页
        3.1.2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第24-25页
    3.2 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创新第25-28页
        3.2.1 “党指挥枪”的思想第25页
        3.2.2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第25-26页
        3.2.3 人民军队的宗旨第26页
        3.2.4 人民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第26-27页
        3.2.5 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第27页
        3.2.6 人民军队的三大政治原则第27-28页
    3.3 革命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第28-30页
        3.3.1 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政权第28页
        3.3.2 一切权力归农会第28-29页
        3.3.3 工农兵苏维埃制度第29页
        3.3.4 “三三制”政权第29-30页
        3.3.5 建立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第30页
    3.4 党建理论的创新第30-32页
        3.4.1 思想建党居于党建的首位第31页
        3.4.2 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第31-32页
        3.4.3 党的集中统一,反对自由主义和分散主义第32页
    3.5 文化教育思想的创新第32-35页
        3.5.1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第32-33页
        3.5.2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第33-34页
        3.5.3 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第34-35页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主要特点和价值第35-44页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主要特点第35-37页
        4.1.1 创新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第35页
        4.1.2 创新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第35-36页
        4.1.3 创新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第36-37页
        4.1.4 创新与怀疑批判相结合第37页
    4.2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理论价值第37-39页
        4.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第37-38页
        4.2.2 为党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第38-39页
    4.3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实践价值第39-44页
        4.3.1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第39页
        4.3.2 为军队中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第39-40页
        4.3.3 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第40-41页
        4.3.4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第41-42页
        4.3.5 新时代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指导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格非小说意象研究
下一篇:乡土文学在山西乡村旅游中的作用和意义